編者按
近日,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團隊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曾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康復者若是接種新冠疫苗,極有可能會引發血栓。
病毒的長距研究
近日,由Christine Cheung帶領的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研究團隊獲得一項新發現,研究表明了新冠病毒會導致形成血栓的風險。

實驗團隊 圖源:ntu
同時也為「long-haul COVID」(長距新冠研究)提供了新的認知與研究方向,該新名稱特指由新冠病毒帶來的中期和長期健康後果,為一些特定年齡段、相關疾病患者和康復者探究潛在的危機。

實驗結果分析 圖源:ntu
此次研究團隊包括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員、A*STAR、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 (SIgN)、National Centr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ingapore (NCID)等科研機構。
該項目收集並分析了30份血液樣本,這些樣本均來自於曾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在他們康復出院的一個月後提供給科研團隊作為實驗重點。

來源:已發表文章

來源:已發表文章
血栓風險有待重視
經過研究發現,所有康復新冠肺炎患者都存在血管受損傷的跡象,其樣本中發現的從受損血管壁脫落的循環內皮細胞(CECs)數量是正常情況的兩倍。

血栓反應 圖源:epochtime
研究人員假設,在抵抗新冠病毒的過程中,病人體內的免疫系統被持續激活,並且在康復後仍然處於過度活躍狀態,這種反應會造成給血管帶來損害,並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4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現首個案例,一名女性在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後出現血栓,目前已健康出院。同日,美國疾病控防中心建議在進一步研究結果公布前暫停使用強生疫苗。

阿斯利康疫苗 圖源:canadahuanqiu
在美國680萬已注射疫苗的人,當中有6名女性出現血栓。她們的年齡在18歲到48歲。醫學界認為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血栓的風險會增加30%,同時公眾偏向於疫苗提供的安全遠大於風險。
也就是說,由於免疫抗體的活躍性,無論是注射了疫苗之後的人或已康復的患者都有可能形成血栓的風險,尤其是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者,這一發現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未來將對相關案例實施深入的觀察和治療。

科研結果展現 圖源:ntu
以上就是關於新冠病毒免疫抗體可能會帶來血栓風險的相關信息,更多的醫學研究還在進行當中,希望科研人員進一步的發現能幫助患者減少此類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1. COVID-19 patients risk blood clot formation due to overactive immune response. NTU Media Release.
2. Convalescent COVID-19 patients are susceptible to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due to persistent immune activation. Elifescience.org
3. 本文數據來源於NTU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