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一個低海拔島國,致力於推動綠色政策和方案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其推出的「2030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為新加坡的可持續發展和凈零排放擬定了國家路線圖。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鼓勵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做出努力,並為國際合作夥伴和企業提供合適的商業基地,協助和推動企業綠色創新和規模擴張。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推出凈零金融行動計劃(Finance for Net Zero Action Plan),制定策略以促進融資來催化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區域凈零碳排放的轉型。

綠色融資有助企業把握機遇
新加坡金管局也成立了綠色金融業工作小組,加大力度提升企業獲得綠色融資的機會。金管局提供各項津貼,補助企業在申請綠色和可持續債券及貸款時所面臨的額外成本。除企業可持續發展計劃外,企發局還在去年10月推出了企業融資計劃——綠色貸款,協助中小企業採納綠色融資,研發新的節能減排科技與解決方案。
根據企業融資計劃,眾多新加坡銀行如星展銀行、大華銀行、華僑銀行、滙豐銀行和聯昌國際,通過分擔70%的貸款風險,為從事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綠色基礎設施和清潔運輸等領域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中小企業利用綠色融資有助於推動自身創新發展,同時有助於企業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金管局將額外撥出1500萬新幣資金來增強和擴大現有可持續債券及貸款補助計劃的範圍,以支持轉型債券和貸款,並將補助計劃再延長5年至2028年底。凈零金融行動計劃擴大金管局2019年推出的綠色金融行動計劃的範圍,納入轉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即推進發電、建築和交通等領域逐步脫碳的投資、貸款、保險和相關服務。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脫碳成本高昂,巨大的資金缺口無法依靠公共財政彌補,金融領域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綠色活動和轉型活動需要更多資金來扶持,包括為製造業、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業的脫碳提供融資。

新加坡中小企業應搶抓綠色經濟機遇
中小企業在加快綠色轉型進程的同時,不應只著眼於綠色方案在短期內帶來的成本壓力,而應將目光投向更長遠的機遇。馬來亞銀行證券的報告顯示,有39%的大型企業明確定義了凈零目標,而中小企業僅為8%。部分中小企業將綠色方案視為一種成本,而不是轉化為盈利的工具。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為中小型製造業企業專門設立了能源效率基金(The Energy Efficiency Fund,E2F),旨在幫助製造業中小企業通過採用節能設備或技術提高能源效率。2022年4月,國家環境局將可獲得的資金支持上限由開始的30%提高到70%,補助率根據每個項目實現的碳減排量而有所不同。

碳信用交易原本應繳納消費稅,從去年11月23日起,無論是發行、轉讓或銷售碳信用,還是數字碳信用,都無須繳納消費稅。為維持新加坡在推動去碳過程中的競爭優勢,政府將在過渡期間內,為面臨外國激烈競爭的能源密集型企業提供津貼,減輕業者的碳稅負擔。
碳信用交易無需繳交消費稅,顯示新加坡對打造碳市場的支持,以及在新加坡建立碳服務樞紐的決心。

相關的研究表明具有較高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水平的公司一般都有較好的風險控制能力,其結果表現為公司會面臨更少的因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問題導致的訴訟爭議和監管處罰事件,具有較低的系統性風險。ESG表現優異能夠增強客戶黏性,改善公司運營,提升公司財務績效,改善非系統性風險。為了促進企業在新加坡發展高價值和實質性的經濟活動,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通過採取多項補貼和獎勵措施,鼓勵企業轉型和進行綠色活動。因此,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向相關部門提出補貼申請,既是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又降低了企業環境治理所需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