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縮小擁有大學學歷者和其他人的薪金差距,在新加坡掀起一陣議論。(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新加坡人有多在意一紙文憑,從有大學學歷者比其他人多賺約一倍這點可見一斑。
來自各國的統計數字也顯示,本地專業人士在2020年的收入,是服務和銷售人員的2.9倍。這個比例,比泰國(2.4倍)、英國(2.3倍)和瑞士(2.0倍)都要高。 大專文憑有多重要?相對於依靠腦力的工作(head work),我國社會對著重手藝的技術工作(hand work)和需要「心件」的工作(heart work)是否給予足夠重視?
這些問題成了近日的熱門話題,而最新的觀點是:懂得做人才是在職場上發揮價值、賺取優越薪酬的關鍵。
學者:未來工作需要腦力、手藝和「心件」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實踐副教授何偉倫在《海峽時報》12月15日的評論中,討論了職場上一些可能影響非大學畢業生薪水的弊端,以及漸進式薪金模式(Progressive Wage Model)等幫助較低收入員工提升薪酬的政策。
但更引人注目的,或許是何偉倫在文末對未來工作的分析,概括如下:
未來的工作是腦力(包括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手藝和「心件」三方面的組合。
除了腦力,手藝在我們高度機械化的世界裡仍然重要,因為人的雙手遠比機器靈巧,機器也無法取代人類的創造力。
「心件」,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同理心,這更是冷冰冰的科技所無法提供的。
在職場上,包括團隊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在內的交際能力也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技能,能有效與團隊合作、善於管理下屬的員工,也能獲取優厚的薪酬。
無論是大學、理工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的畢業生,要在職場上保有價值,就必須有創造力、同理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每個人都必須在腦力、手藝和心件之間找到最佳組合,以便在職場做出貢獻,並根據自己在社會上創造的價值得到應有的報酬。
相信蟻粉到了這裡已經看出端倪:要賺取理想的薪水,關鍵就是「機器無法取代」的能力,而且這和學歷沒有太大關聯。
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其實也能看到一些例子:

優秀的理髮師除了以高超手藝照顧顧客的形象,也善於跟顧客互動。(每日新聞)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理髮相信已經難不倒機器人。但即使顧客放心讓機器人在自己的面前揮舞著明晃晃的剪刀,多半也無法在理髮時,跟機器人天南地北聊個沒完,更別說享受理髮師和熟客之間的默契了。
醫院裡的病人需要的關懷和照顧,也只能來自細心的醫生和護士,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
能夠激勵打工一族充分發揮潛力,在商海中寫下成功故事的,同樣只可能是具有領袖魅力、讓人們願意追隨的企業領導。
善於溝通、心靈手巧、能撫慰並激勵人心,這或許就是未來「夢幻員工」的寫照。
具備這些特質,即便沒有大學學位,相信也能脫穎而出,縮小、甚至消除薪金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