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新加坡接種疫苗後,回中國後隔離期間由於產生抗體,血清檢測轉陽性了怎麼辦?最近,新加坡眼收到了有這樣經歷的一位網友投稿,並第一時間諮詢了大使館相關人員,得到了回復。
我於4月27日和5月18日在新加坡接種的輝瑞疫苗,於6月9號乘酷航飛抵天津,6月7日在新加坡做IgM檢測結果陽性,與疫苗證書一起提交大使館,順利獲得健康綠碼回到天津,9號開始在天津開始酒店隔離,隔離的第7天6月15號進行血清檢測結果為IgM陰性,IgG陽性。隔離的第13天6月22日血清檢測為IgM和IgG均為陽性,期間所有的核酸檢測結果都為陰性。根據目前的規定屬於IgM陰轉陽, 要延長隔離7天。
我個人認為由於接種了輝瑞新冠疫苗,我6月7號在新加坡和6月22號在天津的血清檢測IgM抗體為陽性都是正常的結果,而6月15號的血清IgM結果為陰性是因為檢測不夠準確而沒有檢測出抗體陽性。但負責隔離的部門並不認可在新加坡的檢測結果和接種證明和天津抵達時海關的檢測結果,僅根據隔離期間的兩次結果做出判斷,按照血清抗體陰轉陽來處理。我認為這樣的流程是對疫苗接種者的一種不公平,因為沒有接種過疫苗的話,血清抗體檢測會一直呈陰性,而接種疫苗以後如果由於檢測的誤差第一次沒有檢測出抗體的話,疫苗接種者會被當做轉陽病例處理。
我的情況不會只是一個個例,應該會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周圍的朋友聽說我的事情後也都對接種疫苗產生了一定的猶豫情緒。我認為不管是接種疫苗,進行隔離,還是進行檢測,目的都是為了及時發現隱患,減少傳播的機率,所以不管是國外的接種記錄,還是從回國前48小時,到進入海關時的檢測的每一次檢測,都應該是一個系統數據積累,而不應該分開來分析處理。不然的話,目前這種情況對於接種了疫苗的人是存在著更多的由於某次檢測沒有測到抗體而造成誤診可能,我本來計劃讓我的女兒回到新加坡也儘早進行接種,不過目前也發現接種之後還是有很多的問題,現在也是想再等等了。希望通過貴平台把這個問題提出來,看看是否有遇到類似問題的人,供大家討論看有什麼可以解決的辦法,讓注射了疫苗的人感受到接種疫苗能帶來的好處而沒有後顧之憂,讓檢測和監控的流程更加科學可行。

《新加坡眼》諮詢大使館後,得到的回覆是:在天津的隔離檢測措施目前或許尚未走完全程。接種疫苗後出現陰性轉陽性的情況,相信並非個例。在出現這種情況時,國內檢測人員需要確認陰性轉陽性是否是由疫苗引起的。如果是經過確認,確實是由疫苗引起,那麼肯定會按接種疫苗人員處理。如果不是由於接種疫苗引起,而是在中途受到了感染,那麼處理方式就會不同。
對於在新接種疫苗後回中國隔離你還有哪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