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絕不是因為滿足所有慾望而得到,大人孩子都一樣。但兒童和少年缺乏分辨對錯的能力,父母如果任由孩子的慾望膨脹而不加以引導,以後將面對的是一場家庭悲劇。新加坡兒童教育心理學家受訪分享父母可如何駕馭孩子的慾望。
幾天前,一則男童路過一家寵物護理中心順手牽羊,取走窗外小植物擺設的新聞引起不少人關注。
電眼全程拍下小植物被偷走的情況:那名六七歲男孩路過寵物護理中心時,被窗外的小植物吸引,於是停下腳步,隨後捧著植物離開。男童身旁看似父親的男子當下沒有阻止,還四周張望,最後轉身離開。
兩個星期前,記者在面簿上看到台灣也發生類似事件:一個五六歲的女孩經過一輛停泊在路旁的機車,看到座位上一個特別的絨毛玩具很想要,哭鬧不肯走,她的母親執拗不過,只好在機車上留下一張字條和500台幣(約25新元),然後逕自把玩具帶走。機車車主知情後氣憤不已,因為那玩具也是他心愛的東西。
新台兩地的這類個案,相信在其他國家及地區也屢見不鮮。父母放縱或無法把控孩子的慾望,甚至一再容忍與「默許」,向孩子傳達怎樣的信息?孩子有這樣違反社會常規的行為,父母當下應該怎麼做?

面對孩子無止境的慾望,如果父母不加以阻止與教育,對孩子本身、社會、家庭、親人都是百害無益的。(截自iStock圖庫)
慾望不受控可能釀悲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5歲的孩子做出這種行為,可說是天生的占有欲在作祟。這個年齡的孩子,雖然能明白物品各自有歸屬的主人,也能模糊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一些孩子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嚴格自律,按照社會的公序良俗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的程度。因此,在面對喜歡的東西時,忍不住產生占有的心理。
本地資深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黃明烈博士指出,慾望是可怕的無底洞,大人有慾望,孩子也一樣。
孩童或成人總會看見一些喜歡的東西,就想要得到或占為己有。嬰孩時期是好奇,要探索。進入兒童期,想得到的慾望,是擁有、占有。可是人生不可能喜歡什麼便想擁有,那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洞。
慾望是必須受駕馭的。慾望與願望似乎很相似。但還是可以用價值觀來加以定位。願望是比較有正麵價值的追求,慾望不受控制便失去價值。
他比喻說:「吃東西並不是不好的慾望,但是不吃或控制吃就會出現營養失衡的健康問題。錢並不是壞東西,但是為了得到錢而什麼都肯做,那就成為問題了。」
父母帶孩子逛街,孩子必定會看見一些新奇的事物,有時候會要求父母購買喜歡的東西,一些控制力差的孩子,如果無法滿足便會哭鬧。如果孩子像上述個案想「順手牽羊」,而父母不阻止,反而縱容默許孩子自取,以後將面對的是一場家庭悲劇。這樣教育環境下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可能成為不幸者。
黃博士指出,哪一個人能完全滿足自己的慾望?父母以為滿足孩子慾望,就能帶給孩子快樂,這是個錯誤想法。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就算得到全世界,人心也無法完全滿足。相反的,快樂絕對不是因為滿足所有慾望而得到;知足常樂,一個人知足,就能駕馭慾望,而非滿足慾望。
父母必須明白,慾望是不可能滿足的。孩子小時候的慾望,父母或許還能滿足,但是不可能滿足孩子長大後永無止境的慾望。如果孩子從小的快樂是構建在各種慾望滿足的基礎上,若長大後的慾望不能再獲得滿足,他們就容易陷入不快樂與痛苦中。孩子一生不快樂的不幸悲劇,可說是父母錯誤教育造成的。
孩子成長後,為滿足私慾,會不擇手段爭取,這樣的生活必定容易失去朋友,甚至變得六親不認,因為個人私慾而鬧上法庭或做出犯法的事,在社會上經常發生。觸犯法律者,其下場更為悲慘,最終毀了整個家庭。因此,無法駕馭慾望者,將面對不幸的人生。
駕馭慾望的訓練
如何駕馭慾望?黃明烈分享:
一、當孩子看見喜歡的玩具而想購買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這個月預設了購買玩具的特定數額,如果玩具價格超額,可以鼓勵孩子一起儲蓄,等錢存足夠再買。這是延遲孩子得到的慾望,只要能延遲,就能起駕馭慾望的作用。好處是沒一口回絕,讓孩子失望,但是又可訓練孩子控制與駕馭慾望的能力。
二、這是個「好遊戲」:給孩子一顆他喜歡的糖果,告訴他們如果現在控制著不吃,等到周末才吃,就可額外得到另一顆糖果。到時,媽媽問孩子,你的糖果呢?如果孩子吃了,就告訴孩子:「本來約定等到今天,如果你手上還有這顆糖果,就可以多得另外一顆。現在不是媽媽不給,是你自己失去這個機會。」這也是駕馭慾望的訓練。
上樑不正下樑歪
許多兒童和少年無法分辨對錯,只是按多數人的做法行事。他們並不是按正確的道德與價值觀,或者自己所知的善惡去做。孩子是否能按對錯來行事為人?
黃博士回想自己的孩子,天生有很敏感的心,善良而有愛心,一般孩子也應該這樣。一次聖誕節,他表演魔術,使用一個道具,把人鋸成兩半。他說:「當時我2歲女兒在台下大喊著說『不可以不可以!』嚇得大哭,從台下跑到台上拉開我,阻止我。現場觀眾都大笑,那一剎那,我還真不知道是否要繼續把那人鋸成兩半!」
回想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都是善良純真的。孩子成長的時候變了樣,那是因為後來的經歷而改變;長大後,從父母、朋友、同學的身上學習而改變。很多時候,已找不回孩子最初的良善。父母的榜樣是最重要的,影響孩子最大的人,就是父母。
如果為了填滿飢餓的慾望,而產生非法占有食物的願望,與因為看上喜歡的東西興起慾望,以產生滿足自己的占有願望,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是為生存,後者是為私慾的虛榮心。前者雖然也屬非法,但是可以被理解。後者的行為非法而令人唾棄。
上述兩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個性可能存在怎樣的偏差?
黃明烈說:「如果不加以阻止與教育,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慾望會無限擴大,用僥倖心理面對生活,這樣的人生,對自己、社會、家庭、親人都是百害無益的。」
記者:林弘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