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賣板栗的小販也沒戴口罩 (圖源:FB@李顯龍)

網友調侃:人們出國玩一圈回來新加坡,還要繼續遵守不能2人聚會的規定。
前段時間新加坡彭博社論壇活動,允許商業人士5人聚餐也引發熱議,網友P圖配字
完全接種人士:你們能5人吃飯,我們只能2人?
未完全接種:我們甚至不能堂食……
外籍勞工:我們都不可以出門!

前兩天,新加坡牛車水美食街宣布結束20年歷史,正式永久關閉。
這也刺激到了一些網友,他們認為「半開不開」對一些個體戶如餐飲商家不友好, 民間已經出現「不如索性全放開」的聲音。

*牛車水美食街近日宣布永久關閉


(網友留言)
但是全開也不是說說而已,主要顧慮新加坡的醫療資源。
疫情中人們心理壓力有多大 98個外籍員工進「精神病院」
有新聞報道,說新加坡上半年1500個醫護人員辭職,其中還包括500外籍員工。
這個數字比2020年多了一倍。

(圖源:海峽時報)
網友感嘆醫生和護士壓力太大了,但豈止是醫護人員,新加坡所有的人都在承受不同的壓力。
本地人: 失業、收入下降 —— 接連又餐館、商店關閉。
准證員工: 想回國,機票貴難買 —— 隔離政策又加碼了!機票價格暴漲了!
外籍勞工: 被「困」宿舍很久不能出門 —— 才剛剛允許回歸社區,又曝出宿舍感染群。

心理壓力是一回事,如果壓力大到一定程度需要接受治療,就很嚴重。
新加坡在2016年至2019年間就有近5萬人接受心理治療,今年因為疫情數量激增。

新加坡國會開會,人力部長陳詩龍透露:
今年前9個月,共有98名外籍工作準證持有人被送到心理衛生學院接受治療,比疫情前要高。


我們從過去的一些社會新聞中可以了解到,
心理衛生學院在新加坡充當的是「精神病院」的角色,這裡治療和療養有精神障礙或嚴重心理問題的人士。

*新聞示意圖
前9個月被送往心理衛生學院的98個准證人士中大部分是客工。
人力部長也承認,客工比其他群體在疫情中壓力更大。

*客工宿舍病例每天新增幾百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顯示,本地居民和客工所面對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水平沒有存在明顯差異, 不過有跡象顯示,受到行動限制的客工壓力水平更高。

目前新加坡已經擴大客工重返社區的計劃,讓參與人數從每星期500人增加到3000人。
但是別忘了,新加坡有30萬左右的外籍勞工,每周3000人僅意味著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出門。

從10月11日開始,與確診病例有接觸的客工不會接獲隔離令,改為遵守健康風險警告(HRW)。
住在宿舍的客工接獲警告的第一天須在有人的監督下進行抗原快速檢測(ART),結果呈陰便能前往工作。第二至第七天則自行做抗原快速檢測(ART),結果呈陰就可工作。
全島大約48個客工專用宿舍劃分出2.5%的床位,作為宿舍康復設施(Dormitory Recovery Facility,簡稱DRF), 讓ART結果呈陽性但已完成接種冠病疫苗和沒有任何症狀的客工隔離。
在新加坡簡化醫療流程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些摩擦。

(圖源:海峽時報)
上個月西雅惹蘭都康(Westlite Jalan Tukang)宿舍因為沒有及時送客工隔離和伙食不衛生引起客工不滿,導致客工聚集事件。
許多客工感到委屈,認為新加坡在走向「與冠病共存」的過程中遺漏了客工。

(圖源:CNA)
正是因為今年新加坡出現心理問題的人激增,也成為網友支持擴大開放的理由之一。
「zf為了保護1%的人的生命(沒打疫苗的老人),犧牲99%的人的心理健康。」

「保護?每天都有2位數的死亡。」
「不然(沒有管控)就是三位數的死亡了。」

其實為了讓人們得到放鬆,一部分人能出去走走,新加坡也盡力了。
與13個國家開放VTL旅遊通道,同時也允許醫護人員、教職工出國旅遊。


(圖源: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