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一波病例是「必經之路」
新加坡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近期破千宗,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坦言,這一波病例是「必經之路」,不必因新增病例攀升而戰戰兢兢,要與冠病共存,但他勸請年長者儘量留在家中,減少外出。

他說,如何小心翼翼地跨越這波疫情是目前抗疫重點,除了儘量減少重症病例,確保醫療設施不會不勝負荷,長期來看,新加坡人與醫療系統也須跟病毒取得新平衡。「要是不能夠的話,我們就要坦白跟民眾解釋,須收緊防疫措施。」
昨日是新加坡面對新一波疫情的第30天,單日新增本土病例從8月23日的94起,激增至昨日的1173起。王乙康解釋,雖然現階段沒有重啟高警戒解封或病毒阻斷措施,但現有防疫條例仍收得很緊,例如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在餐館堂食只限5人,小販中心則只限兩人。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並沒有像其他歐美國家那樣大規模開放。我們等到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打了疫苗才開始逐步開放,所以我們這一波病例並沒有比其他國家高......如果去年出現這樣的病例激增,我們的醫療設施肯定已垮了。」
針對有公眾建議再次「封城」壓平疫情曲線,王乙康說,封鎖邊境無法解決問題。「春風吹又生,邊境一開,新一波又來了。你一開,它又升,然後你又再封,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他指出,與病毒共存有一定的方法,若出於恐懼而封鎖起來,就等於被病毒打敗了。不過,共存也不代表要完全開放或為所欲為,而是要走一條中間的路。「大家都要調整一下,才能與病毒共存,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對於公眾可能對新加坡政府實行的一些措施感到疑惑,王乙康表示理解。「有時(新加坡)政府做的東西,你不大明白或有點迷惑,為什麼這邊這樣做,那邊那樣做。請大家諒解,這都有原因,只是在『打仗』時沒有什麼時間好好地解釋。針對不少人因病例激增而不敢外出。王乙康提醒,出門不是不行,但還是要提高警惕,尤其是不戴口罩用餐時,傳染風險最高。
「把口罩戴好,不要整天拉下口罩跟朋友說話。東西不要亂動,動了就不要揉眼睛或挖鼻孔。」王乙康分享經歷時笑說,他曾跟70多歲的岳父岳母嘮叨,讓他們接種疫苗。「兩位都接種了,我只是勸他們少打麻將,少跟朋友出門吃飯,比較安全。」
王乙康觀察到,人們的日常習慣和應對疫情的方式已慢慢改變,醫療設施應對模式也在逐漸轉變。如今每天有三到四成的輕症確診病患選擇居家休養,不去醫院或社區護理設施。以目前發展趨勢來看,他最擔心病毒再次變種,若殺傷力更強,人們抵抗力減弱,麻煩就大了。
王乙康坦言,當初確實低估了德爾塔毒株的傳播力。他把對抗德爾塔比喻為一場戰爭,前線人員都抱著作戰的心態。「德爾塔沒等你準備好,就先來攻擊你。接下來敵人會怎麼做,我們也要有預備。德爾塔的反應會出乎你的意料,所以我們要非常迅速地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