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將是民主思想誕生成為人類世界的普世價值以來,全球迎來最大型的一場選舉嘉年華的一年。
據統計,今年將有超過76個國家與地區舉行選舉,包括牽動國家政權的全國選舉,以及攸關地方施政的地方選舉。
據《經濟學人》估計,占全球人口過半的國家與地區將在今年舉辦選舉,讓其合格選民走入投票所投下神聖的一票。
人口數在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國家中,共有八個將在今年迎來選舉年,包括舉行總統大選的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墨西哥;舉辦國會大選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預計選出各地方首長的巴西。
但2024年作為「超級選舉年」的意義,不僅是全球史上最多選民參與投票的一年,更重要的是,其中幾個國家與地區的選舉結果,對全球局勢和新加坡,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包括僅剩10天就要揭曉結果的台灣、新加坡的鄰國印尼,以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當然,邁入「後李顯龍時代」的新加坡在2024年展開全國大選的可能性,也不能被排除。
美國總統大選(2024年11月5日)
作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美國總統大選之於全球經濟與安全的意義不言而喻。
如無意外,今年11月5日登場的美國總統大選,預料會是現任總統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的二度對決。
拜登在2020年疫情籠罩下的選舉,擊敗了當時尋求連任的特朗普,但這並未影響後者的聲勢。捲土重來的特朗普極有可能取得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門票。
由於拜登和特朗普兩人迥然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場選舉的結果,勢必對中美關係、俄烏戰爭、全球化進程等重要議題產生重要影響。
若目前民調領先的特朗普重回白宮,美國恐將從拜登政府奉行的多邊主義,轉向特朗普主張以美國為優先的單邊主義。
這可能涉及中美關係進一步去風險化乃至脫鉤,進而對全球局勢帶來連鎖效應。
相較難以捉摸的非典型政治人物特朗普,拜登上任後雖延續前者在科技和經濟上壓制中國的大方向,但相對而言,拜登的相關政策更為穩定,且具備可預測性。
在外交上,拜登治下的美國也更傾向「集體行動」,和理念相近的民主陣營盟友緊密合作,並在俄烏戰爭中傾力支持烏克蘭。
特朗普路線則意味著美國或將再度往孤立主義靠攏。
根據特朗普近來的言論,幾乎可以預見其上任後,美國恐大幅削減對烏克蘭的支援。
此外,特朗普過於偏向以色列的立場,也可能導致因以哈衝突而惡化的中東局勢雪上加霜。
特別必須強調的是,主張加強貿易壁壘的特朗普或會對全球化造成另一次重擊。
他在2017年甫上任便發布行政命令,促使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過往仍歷歷在目。
對新加坡這類深受全球自由貿易影響的小國而言,一個對貿易自由化抱持較不友善態度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恐怕不會是什麼好消息。

特朗普(左)和拜登(右)預料將在11月美國總統大選迎來二度對決。(CNN)
台灣總統大選(2024年1月13日)
台灣自1996年總統開放全民直選以來,曾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和國民黨交替執政。
不變的規律是:沒有任何一黨能夠連續執政三屆。
但已執政兩屆長達八年的民進黨,如今似乎可能打破這道魔咒。
代表民進黨參選的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在各家民調中,持續領先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及民眾黨的柯文哲。
近年來,中國大陸對民進黨執政的台灣採取愈來愈頻繁的文攻武嚇,《經濟學人》早前更將台灣形容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
今年這場競爭程度激烈的選舉,更是被部分輿論評為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背負著隸屬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和過去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雙重標籤的賴清德,持續遭北京當局重點「攻擊」,指責他是麻煩製造者,若當選將會進一步破壞兩岸和平。
其主要對手國民黨,親中且立場偏向統一,來自該黨的侯友宜則被視為北京「屬意」人選。
支持藍營的觀點認為,民進黨下野,國民黨上台執政,將有助於台海和平。
但反對意見則批評,若由親中和偏向統一的國民黨執政,意味著近年來通過半導體重鎮地位以及民主價值,在國際上能見度增加的台灣,將走上遭中國大陸鉗制的回頭路。
另一方面,賴清德在選舉過程中,也試圖淡化其台獨標籤,確保取得主張維持現狀台灣選民的支持,以及獲得華盛頓當局的信任。
隨著他強調將堅守現任總統蔡英文的外交路線,加上曾任台灣駐美代表的「知美派」蕭美琴成為其副手人選,民進黨若進入第三任期,預計將會延續目前的親美疑中路線。
在美國將台灣視為對抗中國大陸橋頭堡的戰略下,台海局勢將是中美紛爭的引燃點。
儘管多數分析認為,對內已有經濟放緩等頭痛問題的中國大陸,不會在近期武力攻打台灣,但台海仍普遍被視為亞太區域的火藥庫。
部分說法更認為,北京當局可能透過發動戰爭,藉以轉移國內施政不佳的焦點。
台海一旦擦槍走火,恐加劇中美衝突,其衝擊將無可避免蔓延至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賴清德成功當選,民進黨在立法院面臨藍白陣營夾擊下,也有可能面臨國會不過半的「朝小野大」局面,這對台灣未來的兩岸政策會產生何種影響,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台灣總統大選候選人,左起為柯文哲、賴清德和侯友宜。(台灣中選會)
印尼總統大選(2月14日*)
*註:若無總統候選人得票過半,則於6月26日舉行二輪決選
受憲法所限,仍有相當支持度的印尼現任總統佐科無法連任三屆,但其影響力在本屆印尼總統大選仍舉足輕重。
本屆印尼總統大選的最大話題,恐怕要數「佐科王朝」是否降臨。
由於佐科長子吉布蘭將作為下任總統大熱人選——國防部長普拉博沃的副手搭檔參選,過去以非政治世家出身訴求民眾支持的的佐科,陷入了有意打造家族王朝的爭議。
印尼憲法法院去年10月做出放寬正副總統參選資格的裁決,形同為原本因年齡門檻無法參選的吉布蘭「開路」。
有份參與上訴裁決的原任首席大法官安瓦爾恰好又是佐科的妹夫。安瓦爾後來因為沒有在審理中避嫌,遭憲法法院道德委員裁定違反中立原則,被中止職務。
一系列爭議導致輿論對「佐科王朝」的批評聲浪不斷,但這似乎並未對被視為佐科人馬的普拉博沃和吉布蘭組合造成傷害,該組合在民調中仍持續保持對另外兩組候選人的穩定領先。
但對新加坡和其他本區域國家而言,印尼總統大選更重要的關注焦點,當屬其領導層能否確保具有大國潛力的印尼,繼續保持政治和經濟穩定,並在東協組織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佐科長子吉布蘭(圖)曾在新加坡求學,他是本屆印尼總統大選熱門普拉博沃的副手人選,勝算頗高。(路透社)
新加坡全國大選(今年年底?)
即將進入「後李顯龍時代」的新加坡,或許未必會在今年這場「超級選舉年」缺席?
新加坡作為內閣制國家,每屆政府任期最長五年,但執政黨可選擇在五年內的任何時候解散國會舉行大選,因此全國大選時間相對更難猜測。
新加坡下屆大選,最遲必須在2025年11月之前舉行。
不過,由於李顯龍總理去年11月宣布,將在今年11月21日,即人民行動黨70周年黨慶之前,交棒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有關全國大選是否會在今年年底上演的猜測,甚囂塵上。

李顯龍(左)宣布將在11月行動黨黨慶前交棒黃循財(右)。(海峽時報)
主張全國大選會在今年年底上演的觀點,主要論據為:以黃循財為首的第四代領導團隊可能尋求儘早獲得新加坡人的新委託,同時希望借著新人新氣象的氛圍,為執政黨在選戰中爭取有利地位。
此外,適逢2024年是人民行動黨的70周年黨慶,同時也是李顯龍擔任總理的第20個年頭,一些分析認為,行動黨也許會訴諸這類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加強選民對執政黨的認同感。
除此之外,選民對執政滿意度的變化也會是黃循財為首的第四代團隊決定是否更早舉行大選的風向標。
官方和民間的經濟分析普遍預測,2024年下半年新加坡通脹情況和經濟發展將有明顯改善。
一旦生活費上漲等可能造成民眾對執政黨不滿的負面情緒減弱,行動黨就有可能抓緊時機提早大選。
大選時間點以外,黃循財會以總理和行動黨秘書長的雙重身份帶領行動黨打選戰,還是先以總理身份參選,之後再接任黨魁,亦值得關注。
今年11月將是人民行動黨中委會兩年一度的改選。
若李顯龍總理在今年11月就將總理和行動黨秘書長的棒子交給黃循財,那後者就有可能以雙重身份帶領行動黨參與選戰。
至於接過黨魁一職後,旋即帶領行動黨參選,時間上會否過於倉促,抑或是民氣可用,能藉新人新氣象的有利氛圍取得佳績,得看接下來幾個月局勢的變化。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黃循財接棒總理後,應該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第四代領導團隊的成員們磨合才能帶領團隊參加大選,畢竟疫情期間這個團隊已培養出默契。
更何況,黃循財也是內閣19人決策團以15票(超過三分之二支持票)選出的第四代團隊領導,稱得上「眾望所歸」。如此看來,年底舉行全國大選,不無可能。
新加坡選民會不會在2024年這個「超級選舉年」共襄盛舉目前還是個未知數,但包括美國、台灣等對全球安全和經濟局勢有重大影響的選舉,仍與國人息息相關。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並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