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心儀的offer,該不該找一個工作先湊合

2019年11月06日   •   1萬次閱讀

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後,很渴望能被自己心儀的單位錄取,但很多人在連續兩三年不斷地參加筆試面試之後,卻遲遲沒有收到錄取通知。

而身邊的同學朋友紛紛有了穩定的生活,家人和朋友也都著急。

有時候自己也懷疑過, 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要不要先找個別的工作湊合做著?但就這麼放棄,又覺得心有不甘。

其實大家求職過程中,最糾結的莫過於要不要暫時退而求其次。

你最想要的公司offer久久沒有獲得,繼續等待,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拿到;如果不等待,又擔心跟心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遺憾和後悔。

誠然,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新加坡金管局調查顯示:「新加坡2019年增長,預期下調至0.6%」,許多企業也出現了不少裁員狀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長時間沒拿到心儀的offer,到底要不要先找一個工作做著呢?我們來看看利弊。

找一個工作湊合做,有哪些好處?

1、有工作簽證

新加坡工作簽證是外籍人員想要在新加坡工作時必須辦理的,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須確定在僱傭你之前,看到你的工作簽證。

因此辦理正確和適合你的工作簽證是最重要的。假如沒有簽證,就會變成黑戶,會對你以後申請簽證產生不好影響,甚至直接被驅逐出境。

2、積累一定資產,為以後打基礎

要知道,管仲在收到齊桓公offer前,也就是個商人;劉備在沒創業建立蜀國前,也得賣草鞋;孫悟空在沒進唐僧團隊前,也得在五行山服刑。

工作總是不完美的,能收到心儀的目標offer是難能可貴的事,但在此之前,你也需要儲蓄物質力量。只有養活自己,穩定生存下來了,才有機會去做喜歡的事,才有實現夢想的底氣。

3、保持工作的節奏,不遺忘職場技能

工作順利完成,往往需要保持一種快而穩的節奏。長期待業在家,工作節奏被打破,會改變原來建立起來的工作與學習的「動力定型」。

當我們需要重新投入於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即必須重新建立或恢復已被破壞了的「動力定型」時,心理壓力就會加大,或多或少出現不適應現象,甚至感到煩躁、恐懼。

所以說,長期待業會破壞我們的工作節奏,也會使我們遺忘相關技能,不利於下一次快速適應職場。

4、工作帶來成就感和尊嚴,幫助實現自我價值

《財富》雜誌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美國良好的社會福利和失業保障讓失業者每月拿到的錢並不比有工作的人少很多,但失業者中絕大多數仍感到沮喪和恐懼,因為失業讓他們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長期待業狀態,不僅無法給我們帶來成就感,還會使我們脫離社會,缺乏自信,不敢社交,從而變得焦慮和懶惰,壓力也越來越大,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負面情緒中。

可見,我們需要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也需要通過在社會活動中作出貢獻而獲得價值。

找一個工作湊合做,有什麼壞處?

1、分散有限注意力,打折工作能力

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當今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種資源,與信息相比,信息是無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信息可共享,注意力是非共享的。

我們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關注就必然導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下降。

如果選擇找一個工作先做著,但不是很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因無法定下心來,可能會導致當前工作頻頻出錯,在時間和精力上也多多少少會影響我們繼續為心儀的offer做充分準備。最後,自己的工作能力會越來越差,甚至離職業規劃越來越遠。

2、頻繁跳槽,影響職業形象

試想,假如你是公司老闆或團隊負責人,看到一個兩年換了六家公司的求職者的簡歷,你會怎麼想?

我肯定是不會讓這份簡歷通過的!

這麼頻繁的換工作,會給別人極不穩定的感覺,而且,這也是對自己和公司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的求職者,不管他實際上如何,我肯定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

在面試官眼裡,頻繁跳槽會對你的職場穩定性、可靠性和專業性產生影響,,也會讓用人單位對你缺乏信任,擔心你會再次快速離職,從而導致你面試受挫可能性較大。

3、浪費時間,產生較高沉沒成本。

如果你為了一份不滿意的工作磨光了鬥志,耗盡了激情,既會增加你寶貴的時間成本,也意味著放棄了其他選擇的機會。

職場中,這樣的「沉沒成本」陷阱隨處可見,一旦前期的付出確實無法對未來再產生積極正面的效用,如果仍然抱著「期待奇蹟」的心理,不能及時「斷舍離」,繼續投入,只會越陷越深,到最後損失只會更大。

沒有心儀的Offer,該怎麼辦?

1、制定職業計劃

明確現階段的職業目標。工作一定要認真考慮,知道自己喜歡或者擅長什麼,想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

我說的這些職業計劃的制定不是想當然的那種,需要結合市場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百分百滿意的工作是不可能有的,所以事先做好調查看自己能否接受該工作不光鮮的一面。

2、評估自身能力

就是評估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

例如,想做理財顧問,就可以去招聘網站上看看相似職位的求職要求,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了企業的人才要求。

如果沒達到可以先適當的降低目標,從事該職位相關的基礎職位,在工作中實踐學習,為下一次求職蓄力。又或者在經濟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在職業的空白期系統的去學習考證相關的就業資質。

3、邊工作邊學習,不忘初心

就算只是尋找一個暫時的跳板,也不要盲目將就一個差太遠的工作。可以找個平時相對輕鬆或管理人性化的工作先做著,最好與自身職業規劃相關,這樣既減少了財務風險,還有時間充電提升自己。

等準備妥當,覺得自己有能力向心儀的公司衝擊了,再去面試,一舉拿下offer,順利過渡,將是比較穩妥的方式。

4、替企業方考慮

找工作秉持對自己對企業負責的態度,就算求職要湊合,也要認真對待。入職之後不代表求職結束,一個崗位現在不太理想,不代表後期也沒有可發展性。

也許入職之後你會遇到其它更符合心意的工作,因為先前抱著湊合將就的心態入職,更容易導致你辭職不幹,這時企業辛苦招聘的人才流失,也導致崗位空缺影響工作。

企業被動,你也耽誤時間。所以換工作入職這件事要最好斟酌考慮,誰也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是更好還是更壞,不是嗎!

結語

我們相信大部分人找工作先是為生計,再為職業發展。那如若一直都遇不到喜歡的工作,那是不是要一直湊合著?記得湊合這件事也要視情況而定,明白自己所需,也要審視自己的能力。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個機會,挑挑揀揀放棄越多,機會就越少,最後也許會陷入焦慮竹籃打水一場空。職場是一段持久戰,與其在公司中搖擺不定,不如找準定位沉下心提升自己。具備實力之後,心儀的工作自然能夠夠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