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多個方面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世界各國就在悄然變化中,尤其是在亞洲地區,經濟上的變動將各國之間的政治博弈牽扯出來,同時也讓其他地區的國家看清了許多亞洲各國的命運轉折。
在這之中,新加坡的命運變化最為巨大,甚至可以用"危機四伏"來形容,而從新加坡地位的變動中,折射出了未來亞洲的格局雛形。

19世紀初,大英帝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迅速走上了向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順理成章"地將手伸到了新加坡。
由於英國本身是一個島國,因此每一個英國人,尤其是被賦予海外擴張使命的英國人對海有著獨特的敏感,因此在看到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後,英國殖民者決定在該地區建立港口,促使其成為世界上重要港口之一。
新加坡政府也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本地的橡膠種植業,在短時間內成為了橡膠出口和加工基地,國內經濟呈現出一片蓬勃景象。

雖然,新加坡的經濟有所起色,但是國內的其他權力都牢牢地掌握在殖民者手中,尤其是軍事方面,完全沒有一點自主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為了防止其他國家覬覦這塊瑰寶,就在當地建立了海軍基地,但可笑的是,在這個基地中見不到任何軍艦的影子,空有幾個英國皇家海軍把守。
或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也看上了新加坡豐富的海洋資源,日本侵略者才會選擇向新加坡進攻,向英國挑釁。由於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德國侵略者的陰影下,騰不出更多的精力來管這個"女王皇冠上的寶石"。
這是新加坡改革發展前出現的第一次危機。為了化解這次危機,同時支援中國的抗日行動,新加坡人民奮起反抗,即使每次反抗都換來了日軍瘋狂反撲。

1945年,日本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鬥爭下選擇了投降,撤出了停留在新加坡的軍事勢力。與此同時,西歐戰場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英國終於有多餘的精力來看一看自己的"寶石"。
沒想到是,經歷過這次戰爭後,新加坡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同時看到了國家沒有自主權時的被動場面,因此要求英國政府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
隨後,新加坡國內發動了一系列政變,並對憲法做出了修改,目的就是為了讓新加坡獲得更大的自主權。1961年,新加坡總統與馬來西亞首相進行了商談,決定加入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殖民者的掌控。
看上去,新加坡終於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沒想到對新加坡人民來說,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是火坑。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沒多久,就與中央政府互不對眼,並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此後,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和升級。
雖然中央政府試圖採取措施挽回這一局面,緩和雙方的關係,但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同時,印度尼西亞為挑撥雙方的關係,派遣特務攪渾馬來西亞的社會關係,引發種族暴亂,使得新加坡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雪上加霜。
最終,馬方最終決定將新加坡分離出去,從而保證馬來西亞內部的和平和穩定。而這次"拋棄"則成為了新加坡改革發展前的第二次危機。
為了緩解危機,新加坡利用英國殖民者留下的港口,大力發展海外貿易,每年僅靠期貨交割就可收入2億美元左右,更不要說每年從那些經過的船隻手中收取高額的過路費。

同時,新加坡政府積極改善國內的經濟環境,吸引外資企業入駐,逐步改變國內方方面面。
在經過之前的殖民統治之後,新加坡總統認為只有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才能保護新加坡不斷向前發展。於是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使用其強大的行政權力,遏制國內一些經濟大亨的抬頭,阻斷他們想要擾亂國內經濟的野心。
就這樣,新加坡在短期內化解了改革發展前第二次危機,走上了獨立富強的道路。

改革發展後的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都大大的提升,與多個國家建立起友好往來。
其他國家也在奮力發展當中,在短時間內有了不小的收穫,尤其是中國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亞洲,甚至是世界多數國家,在國家格局出現動盪之際迅速站穩了腳跟,並占據了一席之地。
看到中國的發展勢頭後,為了防止中國傷害新加坡的利益,新加坡政府決定給中國"下套":

瓜達爾港是巴基斯坦唯一一個適合大型船舶進出的港口,是由中國政府投資和援助建設而成的。建成之後,中國石油運輸路程大大縮減,進一步降低了石油消耗的成本。
當初,巴基斯坦總統一上任就想建設這一港口,但是由於國內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和過硬的技術來支撐這一項目,便向自己的好友中國發出援建邀請。
中國在綜合分析瓜達爾港建設後的利害關係,並且為了避免中美雙方出現利益衝突,最終與巴基斯坦達成共識,簽署了相關協議。

但是,這對新加坡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畢竟一旦瓜達爾港投入使用,新加坡將失去大半來自波斯灣的貨船,財政收入、國內外貿易等多個方面會受到較大影響。
因此,瓜達爾港建成後新加坡費盡心思地從巴基斯坦手中拿到了40年運營權,並想盡各種方式拖延瓜達爾港的投入使用,試圖拖延中國"繞開波斯灣"政策的實施。這是新加坡給中國下的第一個套。

自瓜達爾港事件後,中國決定在自己國家內建立一個大型港口,於是在上海投資建設洋山港。
由於上海位於中國水運系統的黃金位置,是中國與海外交易的重要場所,一旦洋山港建成投入使用,那麼上海將取代香港成為新一代的物流、交易中心,並帶動中國國內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同時極大削弱新加坡在亞洲的地位。
因此,新加坡政府先通過政治手段獲得了在中國開辦國際學院的機會,擾亂中國政府的決策,之後挑撥中國與上海之間的關係,試圖勸說中國放棄在上海建港。

從實際上看,新加坡這一行為有一定成效,中國政府曾多次放棄建設洋山港這一項目,甚至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天津港的建設當中,阻礙了上海的進一步發展。這是新加坡給中國下的第二個套。
接二連三的"下套"成功惹怒了中國政府,並且看到新加坡與美國的聯手對中國領土安全和國家統一造成的威脅,於是新加坡看到了來自中國的反擊:

首先,中國向巴基斯坦要回了瓜達爾港的運營權,讓運往中國的石油不再經過馬六甲海峽,阻斷了新加坡想要用石油威脅中國的念頭。
其次,中國政府全面建設洋山港,建成後全面採用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運貨效率,提高了運貨量。
最後,中國與馬來西亞政府合作,在離新加坡不遠的地方建造一個小島,名為皇京港,建成之後停靠在新加坡的船隻將減少80%左右,阻斷新加坡的海上貿易通道。
這三個政策中無論哪一個,都對新加坡的經濟造成致命的打擊,嚴重打擊到新加坡的發展,並對其國際地位造成了威脅。

前面說到,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很多方面有著不同意見,多年來也如宿敵一般互相仇視著,雖然隨著時間的發展雙方關係有所緩和,但看到新加坡的發展後,馬來西亞也希望尋求其他出路來發展自己。
於是當中國政府尋求合作的時候,馬來西亞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即使新加坡在其中不斷挑撥,但面對皇京港帶來的巨大利潤和中國政府對馬來西亞的支援,馬方不為所動。
與此同時,與中國相鄰的韓國也出現了危機。雖然從目前來看,韓國依靠半導體市場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也成功地讓本國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頭銜。

但自去年起,中日共同投資了氟化氫公司,生產高純度氟化氫(半導體中的重要原料),中日韓三方的關係就發生了轉變的:對半導體的依賴迫使韓國向中國靠攏;日本為了避免與韓國發生衝突,則選擇了與中國的合作;中國與日本在多個高端產業鏈中的合作,從中獲取巨額利潤,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的領頭羊。
此外,其他受到中國政策的國家將會受到更多來自中國的幫助,而那些與中國敵對,與美國政府交好並威脅中國政府的國家將受到來自中國的反擊,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未來,亞洲格局在經濟的影響下會持續發生著變化,重心也會從東南亞轉向東亞地區。
或許,中國也會像新加坡一樣,成為新一代站在亞洲金字塔尖上的國家,對眾多國家的命運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中國不會像新加坡一樣,耍一些政治和外交手段影響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畢竟合作與和平才是國家發展的長久之計。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