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Covid-2019)爆發到現在,在人們記憶中刻下最深印記的莫過於小小口罩了。遙想春節前後,曾有人把口罩比作年貨,可如今回看,年貨又怎敢高攀口罩!恐怕連口罩自己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變成這個世界的頭號主角,變為可居之奇貨,甚至上升為各國頭號戰略物資之一,人人關注,四處淘寶,各國爭搶,不顧尊嚴 。倘若口罩有知,只怕也要受寵若驚了。
口罩於我,最初的覺醒是疫情於春節前在武漢首度爆發時。當我們的合作夥伴為解醫院燃眉之急四處告急時,當即決定赴雅加達採購,匯入華人在全球掃貨的大軍。那時,疫情的震中在中國的武漢和湖北,除此之外的世界各處尚基本平靜如常,似乎疫情只是發生在武漢甚至只是中國的事。而正是這次採購,為今天要記錄的口罩的故事埋下伏筆,開了頭。
我所要記錄的口罩的故事,當從4月8日新加坡封城之日開始。

投之以口罩,報之以……
由於當初在雅加達採購口罩時留了個心,順便為自己和在新加坡的機構採購了一箱——疫情在中國爆發不久後,口罩在新加坡的市場就已了無蹤影——作為戰略儲備、也為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政府對口罩實行了管制。3月初,中國疫情逐漸好轉,抗疫總結模式差不多要開啟、人們正在就「佛系還是武當」來討論新加坡防疫經驗的時候,那一箱口罩看來似乎已派不上太多用場。可只過了幾天,疫情在新加坡就開始急轉直下。隨著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多,疫情開始向社區蔓延,更要命的是開始在客工中爆發,可謂三面受敵。僅僅20天左右,新加坡就由總結模式一下跳轉到4月7日的封城。
4月7日下午,切斷電源、帶走所需文件、關燈鎖門,我和我的同事離開學院辦公室、離開辦公樓。當時感慨這門一關就是近一個月,是從未經歷的事。可是到6月2日政府開始解封重啟時,已是近兩個月過去了。而由於是漸行重啟,按照規定,我的機構還不能開門復工,我和我的同事繼續著封城時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那天,與文件一起帶走的,還有那箱從雅加達帶回的口罩。除去送同事友人外,大部分還留在箱裡。那時,在新加坡的市場,一盒50片裝的口罩,價格已漲到35新幣一盒甚至更高(約合人民幣175元)。我和家人只有肯定用不了這麼多口罩,於是計劃送給周圍的親朋好友。

接到我們電話的人果然都喜出望外。原本以為我們只是將一些多餘的口罩分享給親友,沒想到我們一路兜兜轉轉送口罩竟成了一次「投桃報李」的經歷:送之以口罩報之以燕窩、送之以口罩報之以紐西蘭蜂蜜、送之以口罩報之以消毒洗手液、送之以口罩報之以娘惹點心……口罩送了一路,禮物竟也收了一路。
三次免費發口罩,每次都不重樣
口罩之所以變得緊俏,自是與政府的管控與不斷更新的防疫措施有關。疫情在中國爆發時,由於新加坡早早開始防範,對疫情控制和追蹤都做得好,所以政府主張健康的人不必戴口罩。再說了,小小島國新加坡,政府必須將有限的口罩儲備留給最需的前線醫護人員。如若不加以管控,受鄰國疫情影響而變得恐慌的人們,定會把各處的口罩一搶而空,然後無論是否必要都草木皆兵,時時使用,口罩必定很快被消耗殆盡。在全球各國都在搶口罩的時候,若疫情變得嚴重時,政府又要到哪裡去找?而新加坡也因此而被冠以「佛系」抗疫。
市場上是買不到口罩了,雖說政府主張健康的人不必戴口罩,但疫情之下總還是有需要的。於是,2月初,政府為公眾發放了第一次免費口罩:每戶4個一次性外科口罩。意圖明顯:數量有限,不可能每人每天外出時都用,只能在迫不得已時才用。 此後,隨著疫情變得越來越嚴峻,政府關於口罩的規定也及時更新為「人人出門時必須戴口罩」。這樣就得確保人人有口罩可戴,因而從宣布封城到重啟,政府為公眾又兩次發放了免費口罩。

人民協會第二次發放免費口罩。圖源:《聯合早報》
第二次發放是4月5日至12日,即封城前前夕和封城之初,顯然是為配合封城後人們的需要。為節省資源和環保,發的是布制的可清洗重複使用的口罩,還分了成人與兒童兩個尺寸。發放地點放在民眾俱樂部(相當於居委會)等靠近居民的地方,並為年長人士設立了優先排隊區。民眾俱樂部遍布全島,人們不到10分鐘就可以領到。雖說布制口罩防範效果不及一次性外科口罩,但對於待在家裡的普通人而言,只要外出時遵守阻斷規定,應該是不成問題了。
發放截止日的前一天,我家附近民眾俱樂部的領取大廳已無人排隊。工作人員都看起來是學生模樣,當是志願者。領取大廳分設入口和出口,人們單向行走以確保秩序。據報道,有不少人左手領到口罩後,右手便放進募捐箱裡。
第三次發放是從5月26開始後的三周,顯然是為復工複課做準備。至此,口罩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如何讓口罩防病毒的效果更好、戴起來更加舒適透氣,就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新需求。
於是,這次發放的第二代可重複使用口罩也被稱為改良版可重複使用口罩,依然由三層布料製成,但面料更舒適透氣,重點是防病毒效果更好,即使洗30次,對細菌病毒的過濾率仍可達95%,也依然有成人與兒童不同尺寸之分。發放的地點除了民眾俱樂部外,政府也首次使用自動販賣機派發,人們只需掃描身份證即可領取,全程只需15秒。可以領取免費口罩的人,除了本地居民,住在客工宿舍外的客工和外籍學生也都有份。

在自動販賣機上領取改良版可重複使用口罩。圖源:《聯合早報》
九曲十八彎,擋不住同根鄉情
與國內管控同時進行的是,口罩運出海關需要特別申報。2月初我們在雅加達採購的那批口罩,經歷了一波三折以及中途遇劫損失部分終於運至國內後,第二批口罩決定轉道新加坡,以確保運送的安全和快捷。不料,口罩運出海關申報的制度已生效,結果,安全是足夠安全了,花費的時間卻是前次的兩倍。如果上次是一波三折,這回就是九曲十八彎。
還有一件更烏龍的事,我在雅加達給朋友買VC泡騰片,包裝時為了填充空隙塞了兩包口罩。郵包在新加坡的郵局發出快遞時竟忘了申報裡面用來填空的兩包口罩。結果,不僅快遞成了慢遞,為了兩包填充空隙的口罩,朋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這段時期,國家之間無論政府還是民間層面,投桃報李、相互扶助,交往格外熱絡暖心。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多數的國家,這裡的華社與中國同根同源,深情厚誼。中國疫情爆發時,本地華社出錢出力捐贈抗疫物資給中國鄉親;之後新加坡疫情加重,中國鄉親及時回贈口罩。
就個體而言,二、三月份,我和我的機構還在為國內合作夥伴和醫院四處採購口罩,並幾乎整天都在為運輸與辦理清關而頭大,可僅僅一個月後,合作夥伴就從中國快遞了兩箱口罩到新加坡贈予我們,暖心之餘,我們再將口罩捐贈給本地的護理院,真是愛的循環與傳遞。

2月初,在雅加達醫用批發市場採購口罩。

4月份,合作夥伴快遞到新加坡的愛心口罩 在政府層面,中國疫情嚴重時,新加坡兩次向中國捐贈抗疫物資。其中有個細節:疫情在中國爆發之初,新加坡剛剛研發成功、首批生產了一萬五千個病毒檢測試劑盒,第一次捐贈時把一萬個捐贈給了中國,自己只留五千,相當義氣。後來新加坡疫情加重,中國為新加坡一次就送來60萬隻口罩,解新加坡燃眉之急。

2月下旬,新加坡第二批援助物資運抵北京。圖源:《聯合早報》

5月初,中國捐贈60萬隻口罩給新加坡。圖源:《聯合早報》
在無法呼吸中自由呼吸
封城的這段時期,口罩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異常重要。政府也一再強調人們出門時必須戴口罩。新加坡是個令行禁止的地方,一旦有人違反阻斷措施,不戴或是沒有戴好口罩,第一次受到警告,第二次就會被開罰單。
可總是有人漫不經心,封城後僅三天,稽查人員就發出了158個嚴厲警告。情急之下,政府於12日立刻調整策略,第一次發現沒有戴好口罩就直接開罰,結果第二天一天就開出200多張罰單。面對300元新幣的罰單是絕不能抱僥倖心理的,有個在本地工作的中國小伙就因此吃了大虧。
這名27歲的中國籍男客工陳某,5月初的一天在地鐵站被公共運輸保安指揮處的執法人員發現沒有戴好口罩(將口罩拉到下巴),可能是為了避免被罰,他竟企圖用50新元賄賂執法人員,結果不僅被開了罰單,還另外被控企圖行賄罪。根據新加坡冠病19(臨時措施)法令,任何人外出一律須戴口罩,初犯者罰款300新元,重犯者則罰款1000新元或被控上法庭。而在防止貪污法令下,任何人無論受賄或行賄,若罪成將可面對高達10萬元的罰款,或長達5年的監禁,或者兩者兼施。
疫情之下,法令嚴明,不過政府的規定似乎也全然不都是硬硬邦邦的鐵面無情與不盡人情。比如,人們在外出運動的時候就可以不戴口罩,因為戴著口罩運動顯然「無法呼吸」。因而,在封城的這段時期,我和先生每隔一天的外出運動,就有了一次摘掉口罩自由呼吸的機會。此時,先生往往把口罩拉至下巴,而我呢,則把口罩拎在手上,以便運動結束後可以立即戴好。
因為運動中和運動後對於戴口罩的規定,上個月,一位在本地工作的美國女士與一位本地華裔青年還在《紐約時報》上引發了一場口罩之爭。

口罩的未來
半年過後,雖然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已開始解封重啟,但疫情在全球遠未結束,在各國上演的各不相同的口罩的故事也仍將繼續,並一直伴隨著人們。
我想,即使未來有了疫苗或是治療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人們的生活說不定也再回不到從前沒有口罩的日子,人們得適應新生活、新常態。這場曠日持久的疫情,說不定就成了口罩隆重的重生日——從以往只與醫院、病患相關的邊緣的地位,登堂入室升格為生活必需品,就像衣服之於人類,並被賦予防病、保護、衛生、尊重、文明等的新內涵,像此前有人預言的那樣,成為一種新文明的標誌。
而以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恐怕還不止於此,口罩說不定還會成為人們創新與創造時尚的對象。目前不是已經見到真絲口罩、繡花口罩嗎?看去十分嫵媚。而針對男士,不知未來又會出現怎樣體現陽剛與威猛的造型呢?

手記:2020已歷時半載,而無論下半年這個世界發生什麼,新冠疫情(Covid-19)都已成為這一年毫無懸念的主角,並把這個世界攪得天翻地覆、人仰馬翻,世界自此變得如此的荒誕和不合邏輯。不過,荒誕和不合邏輯的或許並非世界本身,要怪就怪這個世界主體的人類反應遲鈍。此間,每個人、每個國家都得跟上這個世界發生的突然變奏,不然你就會被拋棄,看看疫情在歐美國家如何爆發和釀成了災難,就知。疫情在全球蔓延,鎖國封城早已司空見慣。但一樣的鎖國封城在不一樣的國家也定是各有各的不同。比如新加坡,在這裡全程經歷了鎖國封城後,現在終於可以回顧與整理一下這段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普通人的視角和心態,記錄和再現一下這段並不普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