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22日訊)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公布一批外泄文件顯示,全球銀行於1999年至2017年期間超過2兆美元(約8兆2200億令吉)的交易可能涉及洗黑錢或其他犯罪活動,當中共有1781宗「可疑交易」流經新加坡,涉及交易的包括新加坡三家銀行-星展、大華和華僑。
這批文件包括銀行和金融機構向美國財政部金融刑事執法網(簡稱FinCEN)提交的2100多份可疑活動報告。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昨日公布這批外泄文件和報告,最常在文件中出現的銀行包括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滙豐銀行(HSBC)、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
報告指出,可疑活動報告反映了銀行內部合規人員的擔憂,並不一定是犯罪活動的證據。觸發可疑活動報告的事件包括涉嫌局內人交易、洗黑錢、不尋常交易、與犯罪機構有關者的交易等,一般多數都是因為交易涉嫌洗黑錢。
可疑活動報告顯示,銀行往往為在岸外避稅地點註冊的公司轉移資金,並不知道戶頭的最終主人。有時在接獲美國官員的警告後,銀行仍然轉移非法資金。
上述2兆美元只是全球金融系統的一小部分。2011年至2017年金融機構向FinCEN提交的可疑活動報告超過1200萬份,上述文件占不到0.02%。
這批文件也顯示,其間共有1781宗「可疑交易」流經新加坡,流入新加坡的資金總額為29億4746萬美元(約121億1406萬令吉),從新加坡流出的資金有14億7124萬美元(約60億4679萬令吉)。
當中涉及交易的包括星展銀行(DBS)、大華銀行(UOB)、華僑銀行(OCBC)、聯昌銀行(CIMB)和渣打銀行等,但報告未提供更多信息。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言人回應媒體詢問時說,儘管可疑交易報告本身並不意味著交易是非法的,但金管局非常重視此類報告。
「我們正在密切研究這些媒體報道中的信息,將根據審查結果採取適當行動。新加坡打擊洗黑錢的監管框架符合國際反洗黑錢機構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制定的國際標準。」
採取措施防範可疑交易
針對外泄文件指涉及「可疑交易」,新加坡3家銀行皆表示,致力於打擊洗黑錢活動,並已採取措施防範可疑交易。
星展集團發言人受詢時說,對於濫用金融體系的不良行為者,該集團持零容忍態度,並與金融業團結一致,和有關部門合作凍結資金並破壞犯罪網絡。」
「除了凍結受制裁的個人或特定帳戶,考慮到對合法業務的影響,通常很難延遲或攔截資金轉帳。正常流程一般涉及跟進調查,確定可疑之處,並以此為根據採取必要的行動。」
華僑銀行反洗錢部總經理黃翠婷說,該集團擁有完善和強勁的反洗黑錢和恐怖融資框架,採納了國際最佳做法,將繼續大量投資科技發展數據分析能力,加強優化能力提早發現洗黑錢活動。
大華銀行集團合規主管吳永智表示,該銀行設有良好的預防、檢測和執行措施打擊洗黑錢,包括風險評估、顧客和交易方盡職調查、交易監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