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的國慶群眾大會,是新冠疫情以來的第一次群眾大會。
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李顯龍總理用6個普通新加坡人的故事描繪了國人在疫情和困境中的精神面貌。

30歲的她既是護士 又是奧運賽艇運動員
今年東京奧運會上代表新加坡第一個出戰的是女子單人雙槳的賽艇運動員傅雪鏵。

圖源:CNA
但有所不知的是,賽艇運動員只是她的一個身份,她的另一個身份是陳篤生醫院的腎透析部護士。
在獲得奧運會參賽資格後,傅雪鏵原本應該全職訓練和準備比賽。

圖源:CNA
疫情的到來讓具有醫護工作者使命感的她決定重回醫院。
同時投入工作和備戰奧運壓力非常大,但她憑藉超常的毅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出色的完成了工作和奧運會比賽。

圖源:TodayOnline
總理讚揚她是新加坡精神的最佳體現。
20歲外賣員獲得微電影大獎
20歲的Ruzhael是工藝教育學院(ITE College Central)的學生,也是家裡四個孩子中最小的。
他從18歲開始,就兼職送外賣,幫助補貼家用,但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圖源:AsiaOne
疫情期間,他以自己送外賣時發生的故事為藍本,拍攝的微電影《追》,一舉獲得了國家電影比賽的獎項。
他說,送外賣時會遇到心情不好或沮喪的人,但他只能讓自己保持冷靜,盡力化解這種情況。

圖源:beritaharian.sg
點擊視頻觀看Ruzhael的微電影《追》。
從旅客服務員到熟練操作叉車
疫情後,一些人失業或者被迫暫時離開原來的崗位,但他們從未放棄尋找新的機會。
41歲的Aisha在樟宜機場工作了14年,作為旅客服務人員,她一直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

圖源:SOM
疫情讓航空業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打擊,去年4月她被調配到黃埔民眾俱樂部幫助分發合理追蹤便攜器。
當有一份貨運代理的工作機會來臨時,她抓住了這個機會。

圖源:海峽時報
短短几個月,連自行車都不會騎的她通過不斷練習,已經能熟練操作叉車,並且知道如何處理藥品和敏感貨物。
她是在疫情中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勇於迎接新挑戰的最好例子。
理治師自願加入前線 幫助新冠患者
疫情初期,新加坡的醫院都在為疫情爆發做準備。
針對感染後的呼吸道症狀,具有呼吸護理專業知識的物理治療師非常急需,尤其是需要他們照顧ICU的病患。

圖源:路透社
31 歲的Priyaa加入了一個由三名物理治療師組成的團隊,在邱德拔醫院的新冠病房工作了半年。
工作期間,她需要穿戴全套防護設備,幫助新冠患者清理呼吸道並進行輕度運動。

圖源:海峽時報
Priyaa說,這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能夠回饋國家和社會她感到非常自豪。
奶瓶製造商的危機投資
新加坡的奶瓶品牌Hegen一向不乏口碑,但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各行各業都有非常強的危機感。
為了應對疫情後的市場變化,Hegen的創始人決定在疫情之下進行一場危機投資。

他們翻新了辦公室,加入了直播室和廚房,並且更多的進行線上研討會,在阻斷器期間讓員工參加數字化和客戶服務的課程。
這場危機投資也得到了回報,公司的規模從原本的15人增加到了45人,還計劃加快研究和創新,為客人推出定製服務。

圖源:The Chill Mom
馬來專業人士從技術員成為主管
國民服役結束後,Aarman作為技術員加入世界最大的醫療設備製造公司之一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
那時,他最不希望的就是成為領導。

圖源:youtube
經過多年的工作和成長,Aarman成為了公司的製造主管,負責監督公司生產的實驗室專用科學設備等產品。
李顯龍總理表示,像Aarman這樣優秀的員工,是使賽默飛世爾公司決定擴大其工廠在這裡生產疫苗的原因之一。

圖源:海峽時報
看了這6個勵志的故事,相信平凡的人也能在自己的角色中創造不平凡,而這也是新加坡一直推崇的新加坡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