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之後的新加坡疫情,一浪高過一浪,2萬+的確診數字都不足以挑動大家麻木的神經。
親人、同事、朋友、娃的同學......都說「如果你現在身邊都沒人確診,那你一定是個怪人」,我娃短短三周之內,已經兩次成為幼兒園確診同學的密接。

現在收到HRN密接風險通知內心已經波瀾不驚
疫情如此兇猛,新加坡的大街上卻是風平浪靜,該吃吃、該玩玩、該浪浪。
如果不是隨處可見的提示保持安全距離的膠布貼紙,和大家臉上已經戴了兩年的口罩,我們常常會忽視疫情的存在。
永遠擠滿了人的新加坡街頭~~

商場裡也是人頭攢動~~

日增2萬+,既沒停工也沒停課,
小學門口站滿了接孩子的家長
(依然保持了安全距離呦~)

遊樂場和旁邊的麥當勞也是時刻滿滿的~~


不過最近香港疾風暴雨般的疫情,讓抗疫措施的討論又重新成為媽媽群里的熱門話題,對比香港現在的情況,不少吐槽了兩年、本已對新加坡政府懶得搭理的媽媽們,忽然又覺得新加坡政府做得好像還不錯。


一邊是強力收緊準備強制全民檢測、一邊是嘗試放鬆管制讓生活恢復正常,這兩座一直被用來比較的亞洲城市,為什麼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下,新加坡政府給民眾的心理按摩為何如此成功,能讓大家面對每天數萬的新增病例,依然波瀾不驚地「躺平」。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第一道屏障:
最基礎的防疫理論
花式勸你打疫苗
新冠疫苗的研發和施打過程都是人類對抗傳染病歷史上的一次「閃電戰」,特別是mRNA疫苗技術的第一次大面積使用,不可避免地引發民眾的重重疑慮。

圖片來源:Pixabay
新加坡政府在進行全民接種這件事上一直不遺餘力,總理部長親自上陣帶頭打疫苗,社區接種中心送出各種小禮物,限制堂食、限制出行、限制工作,想盡各種方法,花式勸你打疫苗,基本可以說不打疫苗在新加坡那是寸步難行的。

新加坡是世界上完整接種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 數據來源:BBC
對那些疫苗接受度比較低出門也少的老人,新加坡政府派出流動接種團隊進駐組屋區讓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打疫苗,並安排了義工上門,挨家挨戶勸說老人打疫苗,力求讓接種率在可能的範圍內達到最高。


對比香港本輪疫情的情況,此前香港70歲以上的居民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種了疫苗。而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數據,住在養老院的老人中,比例更低只有20%,這無疑成為了香港本輪疫情中的「炸彈」。
香港本輪疫情高峰每百萬人有8人死亡(二月最後10天的數據),而且這一數字現在看還有上升的可能性,而新加坡這輪高峰中每百萬人中死亡人口約在2人左右。

截稿時,香港最近7天的日均死亡率達到了171人, 每百萬人中的死亡人口已經到達23個 圖表來源:GOOGLE
所以,儘管面對疫苗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但現實的數據告訴我們,它仍是人類在現階段面對流行性傳染病時,最有效的武器!
第二道屏障:
小也是優勢,
高效運轉的醫療資源
經歷了這兩年的經驗,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新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重症,而ICU正是我們抵禦新冠死亡的第二道屏障。
新加坡的ICU人均床位率在世界上並不算高,大約就是已開發國家中的普通水平,但是「坡島太小」的吐槽在這時候就變成了優勢。

數據來源:東興證券研究報告
在中國的縣城想送病人去三甲醫院,估計得需要數個小時的路程,住在美國的大農村,開車去城裡的大醫院,時間肯定也不會短。但是在新加坡,拉響救護車警鈴,半小時內全島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這就保證了每一張ICU病床都能高效、及時地提供給需要的病人,從而減少重症病人惡化過程中因等待而發生的死亡率。
新加坡政府一直高度關注著ICU病床的飽和率,去年DELTA那波疫情高峰時,政府一度打算在現有的180張新冠ICU床位基礎上,再擴增100張ICU病床。

不過幸運的是新加坡的新冠ICU入院率一直維持了比較平穩的數字,這預備的100張ICU床位似乎並沒有真正投入使用。

去年DELTA疫情高峰時 新加坡新冠ICU病床入住率曾達到150張左右 數據來源:新加坡衛生部 圖表來源:聯合早報
不僅僅是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從2020年1月疫情突發走到現在,新加坡政府一直展現了對公私立醫療資源強大的管控能力。
小小的坡島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疫情高峰,醫療系統雖然總給人超負荷運轉的感覺,但也沒有出現過醫療擠兌的苗頭,大家基本的醫療需求還是可以得到滿足。
不論是在疫情最初,政府動員超過900家私立醫生診所加入抗疫工作,啟動PHPC公共衛生防範診所計劃。

圖片來源:Gov.sg
還是在第一波疫情吃緊時,要求私立醫院加入收治新冠病人。

新加坡政府都在盡最大的努力,整合手中的醫療資源,為民眾提供醫療保障。

感謝所有這些在過去的兩年中,為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可以持續,一直戰鬥在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們,你們絕對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第三道屏障:
開誠布公的政府
給民眾充分而及時的心理按摩
對比2020年第一次「阻斷器」時,李顯龍總理每次發表電視講話,大家就要衝去NTUC的盛況,DELTA時大家就已經冷靜很多,再到Omicron時,大家基本都已經接受了「共存」的事實。

這一方面是因為新加坡的新冠ICU入住率和死亡率始終維持在了比較平穩的水平。

數據來源:新加坡衛生部 圖表來源:聯合早報
如上圖所示,現在新加坡新冠ICU入住率比去年DELTA那波高峰時還要低一些,但是去年DELTA高峰的最高單日確診人數只有5000+,而現在這個每日兩萬新增的數字,大家也都明白估計要乘上兩三倍。
新加坡始終維持了相對較低的新冠死亡率,這很好地加快了民眾對「共存」道路的接受。而根據統計數據,新加坡過去28天Omicron 疫情高峰的新冠死亡率大約是0.04%,新加坡的季節性流感的死亡率是0.018%(數據來源是nus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在聯合早報的撰文)。
可以說,新加坡政府及時而詳細的疫情相關數據公布,讓民眾充分了解了疫情發展變化的真實情況。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在決定了要與病毒「共存」之後,一直在為民眾進行心理按摩。

圖片來源:新浪新聞
「把醜話說在前頭」是新加坡政府一貫的做事風格。儘管政府去年就不斷吹風要與病毒「共存」,但直到現在仍然執行著非常多的防疫措施,強制口罩、彈性辦公、限制堂食和聚餐、限制營業時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