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不斷調整防疫政策,一旦疫情稍緩,就嘗試鬆綁,不斷測試社會系統的承壓能力和民眾的接受程度,為民眾反覆進行了心理按摩。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你說這個過程是洗腦也好,是溫水煮青蛙也好,總之,現在的新加坡人民大多是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畢竟這日增好幾萬的數字,除了接受好像也不能做什麼了。

圖片來源:Pixabay
最後:
如果我們不得不和新冠共存,
還可以做些什麼?
雖然過去的兩年大家都在嘲笑新加坡政府的抗疫政策是「仰臥起坐」,緊了想松,鬆了又要收緊,但是其中的邏輯內核是一直沒有改變的,政府一直在艱難地嘗試,在保障絕大部分國民利益的前提下,與病毒「共存」中尋求開放。
畢竟,這是新加坡這艘「小船」,
唯一的選擇。
每一條道路都會有陰影,
每一種選擇都有利弊。

圖片來源:Pixabay
彈性共存的道路,會讓新加坡必須分配更多的醫療資源給予新冠病例,這必然會擠壓別的疾病享有的醫療資源,也會使一部分民眾承擔「共存」的風險成本。
但是也要明白,完全清零的道路也需要投入大量的防疫資源,從而擠壓別的社會行業的生存空間,畢竟這個社會系統的總量是動態平衡的。

對於一個需要發展前進的國家來說,面對大流行病的衝擊,必然要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高性價比之路,這是對政府智慧的考驗。而處在滾滾時代洪流中的我們普通人,無力左右政府的決定,能做的也只是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和家人。
儘管醫學理論和防疫手段在不斷進步,大流行病從來沒有遠離過人類,我們這代人大都經歷過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現在又正在經歷新冠。

圖片來源:Pixabay
新冠終會有結束的一天,但和流行病的鬥爭卻不會有終點,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且碎片化信息傳播占據主導的時代,新冠如果能給我留下一點有益的財富,那我想應該就是,拒絕無效信息、抵抗焦慮、相信科學、好好生活。

圖片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