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剎與熟食中心或小販中心,可說是島國民眾不可或缺的,更是不少家庭的「第二個廚房」。(海峽時報)
作者 何盈
8月9日普天同慶的新加坡國慶日即將來臨,眼看疫情逐漸受控趨穩,滿以為正可放開懷抱,拋開病毒的糾纏,喜迎國家的生日。
誰會想到,7月16日,裕廊漁港忽然暴發疫情,新型冠狀病毒竟然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原稱裕廊中央魚市場的裕廊漁港,是新加坡最大的海鮮水產批發市場,幾乎全島巴剎的魚販都是在這裡進貨,不少餐館的水產海鮮也多由此處供應。

疫情暴發前的裕廊漁港。(海峽時報)
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裕廊漁港引起的確診病例驟增了560起,感染群跟著迅速擴大,涉及45座巴剎/熟食中心/小販中心,甚至是咖啡店。截至7月23日,確診病例已達665例,受影響的巴剎/熟食中心/小販中心至今已經有將近50個。
當中最少有6座巴剎/熟食中心/小販中心因為出現次感染群必須關閉兩個星期進行深度清洗與「消毒」,因為,專家估計,最少需要兩周,病例才會逐漸減少。
根據國家環境局網站資料顯示,屬於該局管轄的巴剎/熟食中心/小販中心共有114個。直到7月30日為止,被病毒「淪陷」的包括:
宏茂橋的崇文、忠邦、金文泰、海格路、芳林、黃埔、文禮坊、芽籠士乃,竹腳中心,德惠道、裕廊西、達曼裕廊、紅山巷、直落布蘭雅,武吉知馬,美華、德義、宏茂橋中心、順福、大巴窯5巷、金吉坊、勿洛水池路、廈門街、靜山、中峇魯以及裕華等。
東南西北和中央區無一倖免,可說是遍布全國!

紅山景第115座巴剎與熟食中心6月13日出現感染群後,立即關閉至6月27日才重開,並於本月25日脫離感染群名單。(聯合晚報)
巴剎/熟食中心/小販中心是民眾最常光顧的場所,民眾在摩肩擦踵選購食材與排隊輪候購領食物時,難免得近距離接觸,也免不了要除下口罩吃喝,病毒無處不在,傳播風險極高。
為了阻斷病毒的蔓延,政府聯合抗疫小組日前宣布從7月22日起,全面禁止堂食,包括餐館、咖啡店和食閣,直到8月18日。其間,當局將依據疫苗接種的進度,以及病例的增減,評估與檢討,放鬆或收緊相關條例。
巴剎與熟食中心或小販中心,可說是島國民眾不可或缺的,更是不少家庭的「第二個廚房」。這一宣布,猶如「晴天霹靂」,令不少民眾措手不及,大吐苦水!

巴剎與熟食中心是本地家庭的「第二個廚房」。(聯合早報)
筆者與老伴,年過七十,也以熟食中心與小販中心作為解決早午餐的「第二廚房」。
筆者每天風雨不改,晨運的範圍包括:明地米亞、黃埔、芽籠峇魯、文慶路上段、竹腳中心以及白橋等地,如今幾乎已無「完土」,多已「淪陷」,無法堂食,確實乏味!
尤其是住在租賃組屋的孤老,熟食中心/小販中心,非但是他們解決三餐的「廚房」,更是老友相聚聊天,打發空閒時間,精神寄託的「心靈聯絡站」。
筆者曾經在明地米亞大牌29座與芽籠峇魯69座的巴剎小販中心走動,多次見到熟悉的老臉孔,總是在特定的時間,在那裡閒話家常,談笑風生。
堂食禁令頒布的第一二天,這些老人家都不見影蹤,他們難道去了別處聚會,要是如此,豈不也難逃病毒感染的風險?
正當筆者擔心之際,第三天,卻見當中三個老人家,手拿飯盒與飲品,坐在小販中心旁邊的地上,邊吃邊聊,這算是「堂食」嗎?另有個看似外地人的年輕女郎,竟然還拉起了圍繞在四周的紅色網繩,硬闖進了小販中心......

(聯合早報)
或許其他地方也出現「破網闖禁」的情況,多個熟食中心/小販中心現已圍起了鐵欄杆,除非是跨欄高手,否則難越雷池一步也!
人心,網也網不住;人性,攔也攔不住。
自律,忍一時之不便,期盼疫情趨穩,便可吃喝聚聊個痛快了。
然而,自律啊自律,談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