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指出,地緣上的鄰近和歷史上的聯繫,使東協與中國一直都相互連接,也相互依存,經濟合作更是彼此關係的主要支柱。(潘豐源攝)
張志賢說,東協與中國可通過堅持多邊體系、開放自由的貿易和國際法三大核心原則,應對中美貿易緊張不斷升級帶給全球的挑戰。
東協與中國可以通過堅持多邊體系、開放自由的貿易和國際法,作為應對中美貿易緊張不斷升級帶給全球挑戰的三大核心原則。
我國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昨天(8月27日)上午以大會主賓身份,在麗思卡爾頓美年酒店舉行的「慧眼中國環球論壇」暨「新加坡暨區域商務論壇」2018特別年會開幕禮上,發表主題演講並提出以上的看法。
他指出,全世界密切關注美國與中國日益升級的貿易緊張關係,這樣的貿易衝突沒有贏家。「由於貿易分流或工業生產的原因,一些國家或經濟領域可能從中獲利;但長期而言,如果全球貿易和經濟因此受到衝擊而導致增長放緩,包括東協在內的所有國家將受到負面影響。如果貿易摩擦擴散引發更廣泛的緊張,後果將更加嚴重。」
有鑒於此,張志賢提出以三個核心原則來面對全球性挑戰、處理國與國的關係及提高國際合作:一、強化支持相互聯接的多邊體系,各國應凝聚全球共識,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條約;二、堅持多邊貿易體系的承諾,確保貿易持續開放、自由和公平;三、堅持國際法,為所有國家提供一個可預測的國際環境和框架,以處理關係與化解分歧。
他說,這三大核心原則經受了時間考驗,帶來了和平與穩定,確保所有國家在平等地位上取得發展和繁榮。這些都是引導各國之間互動的核心原則,並確立了東協與所有對話夥伴的關係基礎。
也是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新方聯合主席的張志賢認為,依據以上三大核心原則,東協與中國可在三個主要領域加強合作,以駕馭當前的全球性挑戰。
首先,東協和中國可以進一步提升區域整合和聯通,以及在例如未來基礎建設和數字域名方面加強連接。在金融科技、電子商務和智慧城市等科技創新領域,東協與中國也有強大的合作潛力。
張志賢說:「身為今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新加坡正與其他會員國及我們的對話夥伴研商,將東協26座城市組成一個『東協智慧城市網絡』。我鼓勵中國企業,及以東協為基地的企業,到這26個先行城市去探討合作潛能,並在東協多個智慧城市中部署數字化方案。」
其次,通過推動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發出本區域國家致力於貿易自由化、發展以國際規則為基礎之貿易結構的強烈訊息。這些協議也將是最終實現亞太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東協與中國正商討制定《南中國海行為準則》;在完成最終內容之前,各方應努力提升互信和自身信心,加強務實合作,自我克制,避免採取可能拖慢這一進程,以及損害本區域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張志賢過後也見證了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基礎設施委員會成立儀式,以及通商中國與四家新中企業就提供我國青年學生實習機會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陪同張副總理出席開幕禮的嘉賓,還有人力部長楊莉明、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孫雪玲、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及總裁陳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