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本地居民對社交媒體應用程式的使用激增。
該調研於去年12月17日至31日對1606名新加坡居民進行了調查。該研究調查的受訪者男女比例均等。由於該調查在線上舉行,較容易接觸到年輕群體,因此80%的受訪者年齡在 21歲至50歲這一區間。

NTU學者們對居民行為和態度變化進行了許多調研
來源:NTU官網
社交媒體的頻繁使用
在疫情期間,約75%的受訪者表示WhatsApp的使用時間有所增加。Telegram則為60.3%,Facebook是60.2%,Instagram有59.7%的受訪者認為使用時間比疫情前有明顯增長。

來源:NTU官網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部分原因可能是孤獨感。當被問及他們是否經常會感到缺少他人的陪伴時,3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時會有這種感覺,而19%的人經常有這種感覺。

來源:NTU官網
近半受訪者對現狀表示厭倦

來源:NTU官網
關於使用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的調查數據顯示,本地居民平均每天花費7.21個小時來上網。除上網之外,人們會花費約2.88小時用於聽本地廣播,約3.05小時用於看電視,約2.76小時用於看紙質書。
另外,在每天約7.21小時的上網時間裡,約57.6%的時間用來使用聊天應用,43.7%的時間被用來使用社交媒體,43.4%的時間用於視訊軟體。
由於頻繁使用視訊會議進行工作方面的溝通,人們逐漸對此產生牴觸情緒。數據顯示,86%的受訪者承認現在比之前更頻繁地使用視訊溝通,44%明確地表達出厭煩心理。
南大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副教授李俊廷表示,可能導致視訊疲勞的原因包括:有多張臉看著自己,讓人感到不自在;以及不習慣出現在鏡頭前,時時檢查自己在上司或同事面前的臉部表情。
公私時間界限模糊
NTU SCSE的副教授柯一萍表示,WhatsApp和其他社交平台相比,使用量稍占優勢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居民想藉此及時獲取政府推送的疫情信息。
同時,隨著員工離開辦公室轉為在家辦公,人們愈發習慣於借社交平台的視訊功能進行工作上的溝通,這時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給人一種時時都在工作的感覺。

來源:NTU官網
南大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設立跨學研究院信息健全與網絡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維健副教授表示:個人由於疫情原因,被迫適應在家辦公的模式,但企業應當多思考,如何在不占用員工私人時間的前提下,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
「就企業的角度而言,應當及時察覺員工在疫情期間面對的壓力。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有進行更多關於公私界限的宣傳。」
網購日漸頻繁

來源:NTU官網
此外,疫情期間,網購這一習慣變得越來越常見。調研數據顯示,66%的受訪者承認他們比疫情前更加依賴網購,只有5.4%的受訪者表示疫情後他們網購的次數明顯減少。
關於實體店購物這一習慣,約有40.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去實體店購物的頻率有所減少,不過,有21.6%表示,疫情後變得更常線下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