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展示的不是鑲金嵌玉的王冠,不是沾滿歲月痕跡的古董,而是用大量圖片、觸摸顯示屏、電影展播等方式引導遊客穿過歲月的風風雨雨,全方位感受新加坡歷史及新加坡人勃勃向上、勇於創新的精神。

國家博物館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博物館,具有濃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博物館的變遷
建於1887年的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坐落於城市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外觀潔白大氣,聖潔溫婉,毫無濃妝艷抹的金碧輝煌,猶如一位亭亭玉立的清純少女。
博物館最初的功能不是展示歷史文物,而是一座動植物展示殿堂。19世紀初,此地的首任英國駐紮官威廉·法夸爾四處收集當地動植物標本,命人將這些動植物畫下來加以收藏。當時慕名到博物館參觀的各國科學家絡繹不絕,可見它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收藏十分可觀。1972年以前人們踏進博物館,隨處可見猴子、鹿、犀牛、野熊、老虎、黑豹、大象、鳥類、魚類和蝴蝶等動物的骨骼或標本;櫥櫃里展示有本地水果、蔬菜和礦產等實物;此外還有馬來人、爪哇人使用的器物,如武器、錢幣、紙幣等。後來,博物館逐步移走動植物標本,轉變為以介紹新加坡歷史為主。在1993至2006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稱它為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在長達3年半的修復工程後,2006年12月7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正式更名並開放。

博物館分為歷史館、生活館和生態館。走進博物館的引言介紹廳就像進入了聲光電的迷幻世界,我感覺自己站在昏暗而寬闊的三維空間,周遭有巨大的視頻牆圍繞,在振奮人心的交響樂的襯托下,眼前不斷閃過新加坡的風土人情。最後,我看到淅淅瀝瀝的雨打濕了一張地圖,地圖上的小船揚帆起航,來到了目的地——至此,新加坡的歷史拉開序幕。
歷史館,回眸700年
一樓的歷史館簡述了新加坡歷史。早在3世紀,這裡已有土著居住。據考證,「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在馬來語中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這比「淡馬錫」(明朝對新加坡的稱謂)早1000多年。博物館收藏了11件古代國寶,如新加坡古石(Singapore Stone),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

「苦難昭南」展廳一隅
新加坡島真正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末。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拜里米蘇拉乘船前往小島環遊,看見岸邊有一頭獅子,認為是吉兆,決定在此安營紮寨,後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新加坡」(Singapura)是梵語「獅城」之諧音。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發現此地擁有發展為良港的優越條件:南部的水域寬敞且很少受風暴影響;附近的溪澗有充裕的水源。他的彙報立即引起英國當局關注。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直到今天,萊佛士的名字和雕像在新加坡依然隨處可見。1942年2月15日,英國人統治下的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向日本投降,標誌著新加坡進入日治時期。在行政上,新加坡成為大日本帝國的「昭南島」,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昭南時代」。1945年日本戰敗後新加坡人民開始政治覺醒,逐漸走向獨立。
生活館,多角度呈現歷史
我順著具有歐美風格的階梯上到二樓,這裡的生活館有四個展廳:「摩登都會」「苦難昭南」「成長歲月」和「多元聲音」,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不同階段的新加坡。
「摩登都會」展廳表現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新加坡,這個殖民城市呈現出獨特的東西薈萃風貌。隨著蒸汽船的發展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歐亞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到19世紀末,新加坡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貿易量猛增了8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還在新加坡斥資5億英鎊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首相邱吉爾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20世紀初的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蠻荒之地,一躍升為世界第七大港,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展廳里播放的老電影,仿佛讓人回到那個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魅力時代:酒吧、咖啡廳、熱舞,體現了新加坡在那個燈紅酒綠年代的獨特風情,也讓我想到中國上世紀30年代繁花似錦的上海灘。

2017年,為紀念二戰新加坡淪陷75周年,博物館推出了「見證戰爭:紀念1942年」展。
展廳「苦難昭南」讓人痛心不已。1942年1月日軍占領馬來亞,2月1日開始大舉進攻新加坡。當時的英國守軍以為日軍會從東北方向登陸,沒料到日軍主力從西北海岸登陸,騎著自行車(號稱「銀輪部隊」)快速南下,使防衛海峽的英軍面臨四面楚歌,只抵禦了一天便悉數撤離。2月15日,英軍駐新加坡司令官珀西瓦爾簽署了投降書。
新加坡淪陷後,日軍為報復華人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進行了令人髮指的大屠殺。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的中心。從抗戰爆發到新馬淪陷的4年多時間裡,當地華人以義捐、認購國民政府戰爭公債、向國內親友寄僑匯、捐贈藥品、募集衣物等形式,為中國募款達54億國幣之多,占全世界華人賑款的2/3以上。當時4.5萬國幣就可購軍機一架,這些巨款填補了國內近半數的戰爭開支。新加坡淪陷後慘死在日軍屠刀下的華人多達幾萬,他們被帶到偏遠的海邊集體槍殺,剩下的則被送到泰國建造「死亡鐵路」。日軍還勒索南洋華人,要他們交出5000萬元俸納金,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看到那些圖片和紀錄片,我心中充滿憤慨,日軍的這筆罪惡帳永遠不能從歷史上抹去;同時我也為我們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感到無比驕傲——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在遠離故國繁衍了幾代後還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全世界華人的勝利。抗戰中新加坡華人的苦難與功績值得銘記!
在日軍殖民時期,新加坡物質匱乏,糧票肉票成了稀缺資源,飢餓時時困擾著新加坡人。苦寂的歲月非但沒有讓他們屈服,反而「壓榨」出堅強意志,二戰結束後,新加坡毅然脫離英國統治走上獨立之路。
展廳「成長歲月」重構了一個爭取自治獨立的新加坡,以及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新加坡人「為權利而鬥爭」的歷程。隨著時間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經濟通過製造業開始起步。許多照片反映了當時工人在工廠努力工作的情景,展櫃里展出的是早期新加坡生產的工業品。由於國土面積小,必須控制人口,1966年新加坡家庭計劃與人口局成立,明確提出了「兩個就夠了」的口號。當時的一些海報用簡單的英文寫著:「兩個就夠了」「小家庭,大未來」等。三個孩子以上的產婦無法獲得有薪產假;學校優先接收一個或兩個孩子家庭的子女入學;政府優先提供公共住房給孩子少的家庭,對多子女家庭徵收高額所得稅,等等。新加坡的建設者們就是這樣想方設法把這片土地建成為他們的理想之鄉。
展廳「多元聲音」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蓬勃發展的本地特有文化。新加坡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需要讓各民族都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讓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都具有身份認同感。為此文學藝術工作者們做出了傑出貢獻。我試聽了新加坡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從音樂中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寬容與接納,活力與激情,也對新加坡本土音樂「新樂」有了一定了解。
生態館,美輪美奐

《森林的故事》從博物館珍藏的威廉·法夸爾的《自然圖集》中獲取靈感,將其69幅畫作化成長達170米、栩栩如生的動態影像。
生態館玻璃圓樓是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最美的地方,讓成人驚喜,孩子們開心。這裡以《森林的故事》和《新加坡·老樹》為題,製作成動植物影像館。藝術家們將威廉·法夸爾收集成冊的《自然圖集》中的69幅畫作,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美輪美奐地呈現於遊客眼前。
進入圓樓內,首先是一條架在空中的通道,四周是圓柱形的螢幕,放映著一些花鳥蟲魚的自然景象,穿過通道後進入一條迂迴向下的坡道,坡道左手邊是長長的「動物世界」,到了底部後就是情侶們的最愛了,躺在圓柱螢幕的正中間,抬頭仰望穹頂,讓人感受到天空的高遠。在美妙的背景音樂中,你可看到夜空里繁星閃爍,月轉星移;可看到綠草蔥蘢的土地上小樹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花開花落;可看到漫天的美麗花朵飄落下來,迎風翩躚,如夢如幻——真是唯美的享受,無比愜意舒適。

生活館內展示的新加坡早年社會生活的概貌
儘管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為主,僅有少量文物展示,但令人驚嘆的是它的聲光效果做得精細唯美,每個小區域、每個章節都播放著與情境相符的音頻,令遊客有身臨其境的奇妙感受。對新加坡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尤其值得一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