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姐出示療程卡,上面註明能免費理髮至明年。(受訪者提供)
早前以「2新元(下同·約6.2令吉)優惠」為噱頭,卻刷走客工1450元(約4505令吉)的髮廊,新加坡消協今年1月至今已接獲38宗針對該店的投訴。
這家被多番投訴的髮廊是位於文禮購物中心的「Organic Salon」。
消協會長楊益財電郵回復《新明日報》時指出,從今年1月至8月16日間,消協共接獲38宗投訴,大部分的投訴與虛假或誤導性聲明,以及施壓銷售策略有關。
他舉例,消費者申訴被誤導,認為自己享有理髮或頭髮護理的促銷價,但隨後卻被迫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更高端」的護理產品。
此外,也有消費者投訴,髮廊在沒有得到他們明確的同意下,向他們收取額外的治療或配套費用。
他說,該髮廊去年與消協簽訂自願遵從協議(VCA),並承諾停止任何不公平的行為,及賠償因不公行為而蒙受損失的消費者,但當局至今仍繼續接獲投訴,令他們非常失望。
根據消費者公平交易法令(Consumer Protection(Fair Trading)Act,簡稱CPFTA),供應商作出虛假或誤導性的聲明,並通過施加不適當的壓力或影響來占消費者的便宜,是一種不公平的做法。
此外,主動提供未經請求的貨物,或服務後索取款項,也是不公平的做法,消費者如遇到這類行為,可向商家提出追索,也可向消協求助。
根據日前報道,一名客工在該店接受剪髮、染髮及護理頭皮等服務,原定價格228元,過後赫然發現被刷走1435元,最後僅獲得725元(約2300令吉)退款。
一家三口花千餘元簽配套 免費理髮卻被停止
一家三口花費1435元(約4500令吉)簽訂護理頭皮的配套,店家允諾能免費理髮至2022年,如今卻以疫情為由停止免費服務,讓顧客氣炸。
李小姐(46歲)與丈夫及小孩去年8月份前往該店消費,並在對方遊說下籤了1435元,合共21次頭皮療程的配套。
「負責人說有效治療脫髮,也允諾我們一家三口,能享有免費理髮至明年5月。」
他稱,負責人的態度最初非常好,但在使用數次配套後變差,療程時間從原本的40分鐘,縮短至10多分鐘,所使用的精華品質有變。
「我只去了約10次後,就沒再去。」
她指出,今年6月,她們一家人準備過去理髮,對方卻聲稱受到疫情影響,不能再享有免費理髮服務。
由於他們居住在該處,原本不想把事情鬧大,但在看到報道後,才決定披露此事,警惕他人。
5提醒吁消費者勿「踩雷」
消協提出5大提醒,避免讓消費者「踩雷。」
楊益財說,凡是光顧髮廊或美容院的顧客,若遇到令人不適且咄咄逼人的壓力銷售策略時,應堅定且禮貌地地說「不」後離開,若是被阻止,可以報警。
顧客也應對「特別折扣」、「試用」或「一次性」這類優惠多加註意,因為職員可能趁機在顧客無法思考的短時間內推送配套。
若在推銷過程中感到不知所措、不安或被嚇到,請要求停止療程並離開現場,同時避免做出任何的財務承諾。
此外,受到Patronise CaseTrust認可的髮廊及美容院,都必須為消費者提供5天的冷靜期,若他們不想繼續簽約套餐,可以要求退還未使用的服務款項,同時
這些企業也提供無壓力的療程,因為他們不被允許在治療期間進行銷售宣傳。

早前有警員因髮廊發生糾紛,而到場協調。(檔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