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減少接觸,海上通關程序在疫情期間有改變,移民與關卡局人員不再登船辦通關,旅客出行前得自行到指定碼頭辦理通關出境。
一名陳姓讀者(58歲)日前告訴《聯合早報》,他在防疫措施放寬後與朋友一同租船出公海釣魚,發現過去簡單快捷的通關程序有了變化,如今得花兩個多小時才辦好,過程繁瑣耗時,很不方便。
根據移民與關卡局以往的做法,疫情前旅客是可以在海上通關的,執法人員會到船上為乘客辦理手續。通關程序在去年11月改變後,執法人員不再「出海」,只在指定的碼頭為旅客辦理通關。
他說,「我們這船人中午12時從榜鵝碼頭乘船前往濱海南碼頭,船到了濱海南碼頭,還得乘坐海上德士上岸,到關卡通關,這樣來來回回,耗費了兩個小時多。」
出海釣魚的共有16人,其中年紀最大的82歲,反覆上下船的過程耗費精力和時間,對年長人士尤其不方便。
針對這一通關改變,一名在碼頭幫助出入境船隻辦理通關程序多年的中介表示,疫情前旅客確實是可以在海上通關的,執法人員會到船上為乘客辦理手續。「當局從去年開始就不再為一般旅客提供這一選項,我相信疫情是當局做出這項決定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為了減少接觸。」
他透露,有不少船長已經先後向他反映新措施造成不便的問題,但當局做出改變之前肯定有很多考量,尤其是邊境安全方面。「若是船上的乘客真的不便乘船到碼頭辦理通關,還是可以要求中介向當局提出申請,相信當局會酌情處理的。」
移民與關卡局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目前想要乘坐遊艇抵達或離開新加坡的旅客,有兩種方式可以通關。
第一種方式是停靠在憲報指定的遊艇停泊處(gazetted marinas)辦理通關,移民局人員會在旅客抵達或離開新加坡時,前往指定的遊艇停泊處為旅客辦理出入境手續。目前,可以辦理通關手續的遊艇停泊處有兩個,分別是One°15 Marina(ODF)和Raffles Marina(RM)。
第二種方式則是到非憲報指定的遊艇停泊處(non-gazetted marinas)的碼頭停泊辦理通關手續。旅客在抵達或離開新加坡前,從碼頭外的海上改乘水上德士,前往碼頭的關卡辦理出入境手續。有辦理通關手續的碼頭分別是濱海南碼頭和西海岸碼頭。
移民與關卡局表示,碼頭若符合移民局制定的標準,便可向當局申請成為可提供通關服務的遊艇停泊處。根據移民局2019年的常年報告,移民法令在2012年經修訂後,當局可指定某一地點作為出入境管制站、登陸地點或為某一特定人士或群體單獨辦理出入境的檢查。
移民局有權要求私人機構如碼頭,在任何時候都符合移民局制定的安全標準,以確保碼頭的安全。ODF和RM在2019年分別獲得授權,成為憲報指定的遊艇停泊處。為符合安全標準,兩處碼頭都加強了安全措施,如增設圍欄和閘門等,並在碼頭部署輔警。
若是旅客需要特殊協助,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當局將對每個個案進行評估,並為旅客提供相應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