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奧運會剛剛落下帷幕,代表我國出征奧運會的健兒們也都已經回國。我國代表團今年取得了亮眼的表現,除了有所突破再添一枚奧運銅牌,健兒們也展現了高昂的鬥志和堅韌的精神。
本地運動員一直都非常勤奮地在訓練,也不斷地在爭取出國參加國際比賽的機會,為國爭光。不過,有多少國人把運動視為職業?我國又能做些什麼來提升我國在體育方面的表現,以及提升國人將體育視為專業事業的意願呢?在本周末的國慶群眾大會上,總理黃循財又是否會做出任何相關宣布?
不是每個家庭都可負擔訓練費用
受訪人士皆表示,我國運動員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資金不足,以及無法全心全意地專注於訓練。
曾經代表我國出征2018年亞洲運動會的前散打選手吳傑昇就告訴《8視界新聞網》,跟其他國家的運動員相比,本地運動員沒有當起全職運動員的「奢侈」。
「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孩子的訓練費用。而且我們很多時候都必須在訓練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他補充,雖然優秀的運動員能夠申請卓越體育獎學金(spexScholarship),但是對於那些有潛力但是還未取得輝煌成績的運動員來說,當運動員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他們無法全心全意地將心思投入在訓練當中。
我國前女飛魚楊瑋玲在她早前通過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發布的一則評論中提到,自己除了訓練以外,也得兼顧工作。除了獎學金的資金之外,她的父母親每年都需要花費超過5萬元,來支持她的運動之旅。
我國奧運蝶泳金牌得主約瑟林的父母也花了超過100萬元來支持他的游泳事業,他們甚至賣掉了在澳大利亞的一間房子。
為了籌錢到澳洲訓練,我國賽艇選手賽伊達(Saiyidah Aisyah)在為里約奧運會資格賽做準備期間,也曾在2016年進行眾籌,籌集了1萬2500元。
運動員薪資不足以支撐生活開銷
已經教泰拳有約11年時間的蘇麗珍也同意這點。她說:「運動員的薪資並不足以支撐生活開銷,再加上其實運動員的職業生涯非常短,除非真的對自己做的(運動)充滿熱情,否則對他們而言根本不值得。」
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體育科學與管理系的蔡慶順則認為,儘管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和國家體育協會都有盡力地在資金方面支持本地健兒,但想要成為全職運動員還是需要一大筆的資金,尤其是如果想要出國到更好的設施、和頂尖的運動員一起訓練的話。
他說:「有些人甚至是為了體育而放棄了穩定的收入。在國外,很多運動員除了訓練之外也會當起網紅,為的就是賺取更多的收入,或者吸引品牌來贊助他們。」
需要社會把體育視為職業
蔡慶順認為,想要將體育相關的職業變得更實際的話,必須從社會層面進行改變。「我們首先需要把體育視為一種職業,並給予運動員更多的支持,而不是只有在大型運動會進行的期間才支持他們。」
他也指出,本地學校的直接招生計劃(Direct School Admission,簡稱DSA)雖然能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項目,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除了在運動上的表現以外,學校也非常注重學業成績。這會給運動員帶來另一種形式的壓力和干擾。
一名不願具名的健身教練也贊同這點。他認為,老一輩的人並不看好跟體育相關的職業。「我的爸爸常常會跟我說『運動沒有用的。讀書!』」
我國羽毛球選手高永傑則表示,國人有種刻板印象,覺得只有在企業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大多數國人寧可把書讀好,也不願意參加運動比賽。
他補充:「再說,運動員的壽命其實很短,大部分的運動員在30到35歲之間就會退役了。退役之後,由於沒有相關的文憑,他們也很難進入職場工作。」
體育相關工作也難當全職工作
吳傑昇指出,海外運動員的職業路線圖都已經被安排好了。「你看中國的話,他們退役之後大多數都是會成為教練的。不過你看本地的體育教練,他們都有自己的全職工作。大家都是出自於熱情才這麼做的。」
受訪的教練也說,他們都是身兼多職,而非全職擔任教練。
除此之外,訓練環境對於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蔡慶順說:「我們應該把運動員送到海外訓練,和更好的運動員還有世界級的教練一起訓練。這跟我們希望孩子可以進入名校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環境可以塑造我們的思維,也能影響我們的表現。」
高永傑也認為,除了確保運動員經濟穩定以外,我們也應該讓運動員有更多機會曝光,爭取品牌贊助,以及讓運動員有更多機會出國進行訓練,加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