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橢圓形辦公室,美國政府財政尤其是飆升的債務問題,成為輿論焦點。新政府領導下,美國財政狀況將如何變化備受關注。特朗普議程中,預算問題極為突出,既關乎能否避免政府停擺,更關係到聯邦債務能否走向可持續發展。
01 美國財政困局:債務陰影下的預算難題
馬斯克領導下的政府效率部能從聯邦預算削減多少開支,提高關稅能帶來多少額外收入,以及這些收入能否抵消2017年以來減稅政策的影響,都充滿不確定性。
在全球,預算問題也引發諸多波瀾。德國三黨聯合政府因債務制動器改革分歧垮台,法國因預算爭論更迭總理和內閣,正全力推進2025年預算案。

預算對政府至關重要,是政策議程核心,決定國家資金流向與籌集方式。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能調節經濟周期,稅收和補貼影響市場效率與投資環境,稅收和轉移支付可緩解社會不平等,政府支出則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財政可持續性是各國必須重視的關鍵。只有保障財政可持續,國家才能維持必要支出,避免大幅增稅或高負債,尤其在動盪的國際形勢下,充足金融資源是應對外部衝擊的關鍵。國家預算制定雖是政治過程,但以強大財政規劃體系為基礎,促進問責制和透明度,更能滿足國家需求。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自1974年成立,為國會預算編制提供信息,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自2010年成立後也發揮類似作用。發布中期財政預測或展望,有助於傳達財政目標,促進財政紀律和透明度,為年度預算編制提供參考。
02 新加坡經驗:預算管理的創新與借鑑
新加坡政府財政審慎,過去幾十年積累大量預算盈餘,對中期財政保證需求相對不緊迫。但隨著支出壓力增加,不同優先事項的權衡取捨更明顯,所以發布了2023年中期財政預測論文。鑒於全球經濟波動,未來需更頻繁審查更新中期財政展望。
有效的預算不僅要透明、問責,還應契合國家優先事項,體現當前和未來幾代人需求的平衡,促進公共機構在實施政府議程時密切協調。新加坡預算編制框架特色鮮明,能實現上述目標。年度預算案以社會價值觀和國家磋商願望為指引,經合組織將其稱為「獨特的新加坡過程」。
如「前進新加坡」演習成果為兒童發展、就業和退休等領域預算措施提供依據,2024年預算案推出該計劃「第一批」舉措。「前進新加坡」設定中長期目標,需多份預算案持續支持,評估多份預算案的累積影響比關注單一預算案成果更重要。

代際公平是預算規劃的關鍵因素。過度借貸用於當前支出,或養老金負債過高,都可能給後代帶來沉重負擔。新加坡憲法限制政府從國家儲備投資收入中的支出金額,確保儲備與經濟同步增長,讓後代受益。
隨著財政空間收緊,2018年新加坡出台《重要基礎設施政府貸款法案》,允許為重要基礎設施借款,與後代分擔融資成本,支持代際公平。面對人口老齡化、技術顛覆和氣候變化等複雜挑戰,公共機構需密切合作。
新加坡財政部推出聯合預算,促進跨機構合作,不再在各部委設大量資源緩衝區,而是保留資源重新分配,使政府能更靈活應對新挑戰。這些創新舉措基於強大的預算框架,經合組織也認可新加坡對預算框架的持續變革和適用方式的改革。
新加坡在預算管理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其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鑑。美國在特朗普重返白宮、面臨財政債務困境時,或許能從新加坡等國的預算管理經驗中獲得啟示,找到解決自身財政問題的有效途徑,推動國家財政走向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