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驅們雖不是巨富,但他們的事跡,啟發了許多族人、鄉人下南洋開創一番事業。他們可說是後世巨賈的導航者!舉例,湖寮高道的藍秋山公,看見哥哥們辛勤地勞作,卻難謀生。也許他從藍集盛公的事跡中得到啟發,即出洋,尋找改善生活的契機。1862年,藍秋山公也到南洋謀求發展。
總而言之,先驅們對當代之族人、鄉人影響甚巨!他們出洋經商、打工創造財富,也深深影響他們的族人、鄉人。他們雖不是巨賈,但後世之巨賈從他們的人生中得到啟發。同時,他們的人生,就是一部真實的勵志事跡,值得後人學習。先驅們致富後,不忘投身社會公義事業、鄉團,也是我們效仿的楷模。
六、結論
碑銘記,是一信史。先驅、先賢們把創設、修繕廟宇、義山、會館的原委、經過刻於碑上,以便後人清楚明瞭、知曉這一段事跡。
我們從新加坡福德祠綠野亭公會之沿革史、1840年《廣東省永定縣重修冢山碑記》、《1854年重修大伯公廟眾信捐題芳名碑記》中得知,大埔先驅領袖,陳嘉雲公於1838年,被廣、客兩幫先驅移民推選,出任三名大總理之一。我們知悉,早在1840年,至少有16名大埔先驅移民已在新加坡發跡,並且捐獻金錢、參與綠野亭的建設。1854年,新加坡大暴亂後,福德祠綠野亭,猶如泛廣東省移民之聯合集團。此時,陳嘉雲公仍是位高權重的兩名總理之一,陳公也是大埔籍移民中,捐獻最多銀額者。
筆者發現,《1840年廣東省永定縣重修冢山碑記》中,其中四名捐款人,即陳嘉雲公、楊修業公、藍集盛公、汪三喜公,亦是1864年《茶陽會館碑記》中「醵金買地基」時,名列8名首事之中。立碑人,曹順興公在序言中提及,新加坡茶陽會館成立於1841年!陳嘉雲等8公,被曹公尊稱為「前賢」。1840年,大埔先驅們聯合豐順縣先驅、永定縣先驅,成立大豐永公司,加入廣、客兩幫集團,綠野亭,是為了處理殯葬事宜(同時,也凝集廣、客兩幫的力量與福建幫抗衡)。1841年,大埔先驅成立茶陽會館,顯然,是為了解決,大埔籍技工大量南來,所引發之生活需求。茶陽會館的成立,其主要目地是,接待初來乍到新加坡的新移民。為他們提供一個臨時的居所,也為生病、因工作傷害、受傷的鄉人提供福利。
在南洋,人們提起打鐵、白鐵、洋貨、布店、典當業、藥材店,我們很自然會想起,業主是大埔人!至今,老一輩客家人仍然認為,大埔籍客家人是「做生意」的!這個現象,此一成就,應歸功於先驅們!因他們大膽落番,闖蕩異域,摸石過河,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不僅僅改變了他們家庭、家族的命運;先驅們的成就,猶如明燈,照亮千千萬萬的後來者,也為他們開闢了一條走向成功的道路!
期盼,我們通過收集大埔籍先驅們的資料、事跡,我們不單單釐清大埔人的遷移過程,也讓我們更了解,大埔人為何掌控了這些行業!

1新加坡史,陳鴻瑜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第16頁。
2實叻峨嘈五虎祠義士新義,莊欽永著,1996年,第3頁。
3新加坡福德祠綠野亭公會175周年紀念特刊,1999,174頁,寧陽會館史略。
4大埔藍氏族譜(10修),2003年,第四冊雲林公房,第70頁。
5筆者統計之1840-1860年間大埔先驅、先賢捐款一覽表。
6新加坡華人通史,2015年,第78頁。
7新加坡華人通史,2015年,第81頁。
8新加坡華人通史,2015年,第78頁。
9巴素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有限公司,第48-66頁。
10曾玲博士,新加坡華人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的廣客宗鄉社群—福德祠綠野亭研究,刊於永遠說不完的課題客家文化論文集,2009年,第46-47頁。
11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2015年,第5頁。
12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廟紀事,2015年,第12頁。
13新加坡華人通史,2015年,第82-84頁。
14新加坡福德祠綠野亭公會175周年紀念特刊,1999,64頁,1854年重修大伯公廟眾信捐提芳名碑記。
15請查考1864年,曹順興公立之茶陽會館碑記。
16豬仔落番之情況,始於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當時,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外國經濟入侵,破壞中國小農經濟、傳統手工經濟。失業之農民、手工業者,自賣身子,或被騙,落番南洋的當苦力。何況,以契約勞工方式落番者,絕無能力捐獻金錢。以筆者之外祖為例,1905年豬仔落番,至到1928年,才能還請債務,成自由人。
17新加坡、馬來亞華人社會的階級構成和社會地位變動(上),顏清湟,取自網絡,年份不詳。
18實叻峨嘈五虎祠義士新義,莊欽永著,1996年,第23頁。
19實叻峨嘈五虎祠義士新義,莊欽永著,1996年,第27頁。
20按照陶公鑄所著的福德祠綠野亭沿革史,第3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