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年56歲的林麗麗是2022年吳作棟協力獎成就獎的得主之一。(圖:Youtube/Collective Perspectives)
如果你的心也盲,你的眼睛是沒有用的。
出生後被診斷患有白內障,林麗麗的父母為了讓她恢復視覺,跑遍神廟和醫院,無奈奇蹟並未出現。13歲那年,她主動提出放棄治療,坦然接受自己視障的事實,她的人生,因此豁然開朗。
現年56歲的林麗麗是2022年吳作棟協立獎成就獎的得主之一。身兼多職的她不僅是戲劇和短劇製作人,也是一名演員和作家。
她告訴《8視界新聞網》,對於拿獎她感到很不可思議,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但這不是句點,而是另一個里程碑的開始。
曾獲鞏俐鼓勵
林麗麗第一次踏入藝術領域是在1993年。當時,她通過ART:DIS Singapore(更名前稱新加坡特殊才藝協會(Very Special Arts Singapore,VSA)接觸表演藝術,成為其中一名表演者,直到2001年離開。
她回憶,2001年由鞏俐主演的中國大陸電影《漂亮媽媽》上映。她同一年曾在一場公司晚宴上表演家中同樣有特需孩童的母親的短劇,出席晚宴的鞏俐在觀賞演出後,給予她很大的鼓勵。
「那時候,鞏俐跟我說這個角色很難表演。我很榮幸能夠和她見上一面,雖然沒有拍到合照,但這也對我在表演藝術領域起到很大的影響。「
說到更大的成就感,應該要數她在冠病疫情期間,首度聯合製作並演出的《Perspective》,這是她和英國朋友合作的一個國際性項目。在獲得藝術理事會提供的數碼展演津貼(Digital Presentation Grant)後,她招兵買馬,拍攝並製作了這個、結合三段獨白講述人物故事的短劇。
「我擔任這部劇的首席藝術家和聯合製片人。《Perspective》在2021年3月25日正式上映,之後也踏出國際舞台,受邀輪流到不同國家的不同場合中播放。」
她接著也製作了一部以喜劇為背景的短劇,以及講述一名視障人士故事的短片。
此外,她還在冠病疫情期間召集來自美國、中國上海、泰國等地的藝術家,一起舉辦了DARE Festival,並對每年的活動賦予不同的含義。例如第一年專注在表達殘障人士對社會的貢獻、第二年則反思殘障人士在舞台演出所扮演的角色等。


林麗麗參與短劇演出。(圖:Youtube/Collective Perspectives)

林麗麗在DARE Festival里演唱。(圖:Youtube/Collective Perspectives)

林麗麗和導盲犬Hesta。(圖:Facebook/Guide Dogs Singapore Ltd)
主動提出放棄治療
「沒有經歷風雨,怎會看見彩虹?」這句話,其實正是麗麗的人生寫照。
林麗麗是一名七個月的早產。她出生後曾住過一個月左右的氧氣箱,不清楚是否是不足月的原因,導致她失去雙眼視力。
「我有五個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三,父母為了讓我的眼睛恢復視覺,曾抱著我求遍神廟,只要哪裡靈都會去,也看過新加坡最好的醫生,但一切都沒有用。「
於是,在念中一時,她主動向父母提出放棄治療。
「我13歲已經接受自己的情況,但周圍仍會有不好的聲音,就比如有人曾對父母說,是因為做壞事才有這種孩子。「
她在六、七歲的時候,還因為跌倒動過腦部的手術。儘管醫生說,自己可能會死亡,又或者將無法走路,但醒來後的她,卻在這自己和父母的努力下漸漸康復。
經歷生死邊緣 學會不浪費生命
「我從生死邊緣撿回一條命,這些經歷影響了我很多,我告訴自己不可以浪費生命,既然來了就要坦然面對,活出自己想要的精彩。「
林麗麗曾在小時候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無法考上O水準,對方告訴她在新加坡沒有讀書就完蛋,這對她是很大的震撼。
在學校的麗麗課業並不好,加上個性內向,因此經常被同學排擠。後來,通過參加學校的新謠活動,她發現社會上也有積極正面和關心自己的人;高中時的校長和多名老師對她的鼓勵,也讓她開始建立自信,變得更勇敢分享和表達。
這一路走來,林麗麗一直告訴自己,路是要靠自己走出來的。父母只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教育,成績或許可以決定你去哪裡,但怎麼走,則是自己的規劃。
她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心沒有打開,那即使有眼睛,看到的東西也都是被蒙蔽的。
第六屆吳作棟協立獎即日起開放接受提名,截止日期是為7月17日。
後記:麗麗本月有兩場演出,分別是6月26的《ABSENCE》和27日的《Infinite Beats: Embracing Diversity, Defying Limits》,有興趣者可通過sistic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