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真的那麼好騙?
新加坡警察部隊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國人遭詐騙的案件增加,被騙的總金額也持續攀高。
今年上半年,本地詐騙案件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6.3%,達2萬6587起;
受騙總金額也同比上升24.6%,達3億8560萬新元。
情況如未改善,到了年底,2024年新加坡全年詐騙金額總數恐怕將超過7億7000萬新元水平,創下歷史新高。
但換個角度想,透過了解相關數字,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份防詐「指南」。
詐騙手法林林總總,但其中幾項最多人不幸墜入的詐騙案類型尤其需要防範。
根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本地前五大詐騙案類型分別為電子商務(7250起)、求職(5717起)、釣魚(3447起)、投資(3330起)和假冒朋友來電(2368起)。
值得注意的是,觀察本地詐騙案的受騙人數可發現:
有的詐騙案類型雖受騙人數較少,但受害者的被騙金額卻高出其他類型許多;
有的詐騙案類型則是受騙人數眾多,但受害的被騙金額相對較低。
其中,和假冒政府官員有關的騙案讓人損失最慘重。
這類型騙案的受騙總金額高達4040萬新元,平均每名受害者受騙11萬6534新元,是所有騙案類型之最。
這說明一旦受害者墜入相信騙子是政府官員的陷阱,往往更容易被詐取更多錢財。
因此,當局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向公眾宣傳相關防詐知識,例如政府部門絕對不會通過電話或網絡等方式要求民眾提供敏感資訊,以及進行轉帳來解決「觸犯法律」的麻煩。
相較之下,電商騙案的案件數量最多,達7250起,但每位受害者平均被騙1191新元,錢財損失相對較少。

電子商務詐騙的數量為各類型騙案之最。(聯合早報)
此外,還有幾個受騙人數不少,受騙金額也非常可觀的詐騙案類型值得關注。
和投資有關的騙案在今年上半年共有3330起,平均每人被騙4萬零8新元。
和求職有關的騙案共有5717起,平均每人遭詐1萬5055新元。
此外,和網戀有關的騙案今年上半年共有418起,受騙人數雖較其他類型騙案來得少,但每人平均受騙金額卻高達2萬9969新元,可見「戀愛使人喪失判斷能力」的現象值得警惕。

2024年上半年本地各類型詐騙案件數量和受害者平均受騙金額。(資料來源:新加坡警察部隊,李國豪製圖)
某些方面看得出防詐措施和防詐意識有所加強
比較值得安慰的是,其中幾種類型的騙案有顯著下滑趨勢。
俗稱「猜猜我是誰」的假冒朋友來電詐騙案今年上半年雖然依舊是前五大騙案類型,但騙案數量已較去年同期減少38.2%至2368起。
此外,最令人慶幸的要數惡意軟體詐騙狂降86.2%,從去年上半年的687起銳減至今年上半年的僅僅95起。
惡意軟體詐騙案大減,和今年本地各家銀行加強防範措施,以及谷歌和新加坡網絡安全局合作在安卓手機推出一項名為Google Play Protect的保護機制不無關係。
近九成受害者是自行轉帳
根據統計,在所有騙案之中,有多達86%的受害者是在被誘導的情況下自行轉帳,而非遭騙子直接操控受害者的戶頭。
這顯示,許多受害者是遭騙子透過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手法擺布,主動把錢轉入詐騙戶頭。
因此,通過教育等方式提醒公眾切勿在他人引導下,主動轉錢到不明帳戶將是未來進一步打詐的重中之重。
新加坡內政部也正考慮授權警方,一旦有理由相信詐騙受害者會向詐騙團伙匯款,可在一定時間內限制銀行交易,以便警方有充裕的時間能說服受害者相信自己受騙。
據報道,內政部將在近期針對上述舉措展開公眾諮詢,並公布更多詳情。

有86%的受害者是自行將款項轉至詐騙帳戶。(聯合早報示意圖)
使用哪些平台要更小心?
另外,警方還公布了本地詐騙案件的「溫床」。
騙子進行詐騙的四大途徑分別為通訊軟體(8336起)、社交媒體(7737起)、線上購物平台(2949起)和電話(2761起)。
其中,和通訊軟體Telegram有關的詐騙案今年上半年劇增137.5%,公眾使用相關應用時應提高警惕。
少不更事?
警方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墜入騙局的受害者有74.2%為5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成人。
但年長者每人平均受騙金額卻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
這個趨勢最令人擔憂,因為年長者可能因此失去畢生積蓄,且因為年事已高而無法恢復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