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過去了,山上的碎片記憶拼湊起來還是彩虹般的人生。電視節目的製作是醉人的事業,卻也是要命的專職。我們所司職的80年代,正當本地電視娛樂節目如日中天,科技新媒體尚未面世的時代,家家戶戶傍晚時分開燈開飯開電視,是一天辛勞過後的娛樂開心時間,也是一家大小歡聚嘮叨絮語的快樂時光。身在電視台工作的我們,肩膀上所託負的,是神聖的社會娛樂與教育的職責。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國家所賦予的使命與責任。
1980年的面試,第一天口試,第二天筆試,70多個人競崗選拔,兩人順應入職。我被分配到綜藝節目組去報到,跟著前輩蔡萱監製實習。

新加坡廣播局電視綜藝組改革初期,同事們互相扶持、攜手共進,宛如一個大家庭,令人懷念。右起:李明芬、作者、洪淑珍和潘韶姬(Pun Siu Kay)。

與電視台三位前輩合影,左起:馮仲漢、作者、簡玉書和郭元寶。
在蔡萱門下學藝是一種幸福。出身文儒世家的他,溫文爾雅,工作起來很嚴肅,閒聊時候又風花雪月,幽默風趣,更難得的是毫無保留地提攜後輩,理論上我很快就熟悉了電視流程的運作。不過,電視拍攝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專業,不像其他職業,老師傅三兩下子點撥就可以勝任。為了加速上位,我自我加碼私底下緊盯另外兩位導播的工作技能,一位是勤奮認真的李明芬監製,一位是外景鏡頭靈活的曾鵬鯤高級導播。那時候,明芬正執導《歌舞繽紛》的綜藝節目,師從名導連當能的她,編分鏡頭以及攝影棚的指揮調度都十分認真嚴謹,我常站在她身後,小本子記滿攝錄的要點,一路跟到第12集,沒想到攝影棚燈息收工的那一刻,她告訴我,第13集由我來上座執導。開玩笑?第13集是一整個系列綜藝節目的「大結局」,乃是重頭戲,怎麼可能落到我這見習小導播的肩膀上來?還記得,她拍拍我的肩膀,堅決的告訴我:「你是行的!」 那個星期,既興奮,又勤奮,不眠不休地備戰,節目彩排的前一晚,明芬坐在我身邊,一筆一划在我編寫的分鏡設計版上批閱修改,直到三更半夜才完畢,還開車送我回家。我感恩一出師就遇上這麼擁有大將之風的伯樂,放我到大海去經歷浪里白條的洗禮。節目進行得很順利,演播室里站在身後的明芬,現場直播全程沒發一句話,這讓我在電視事業上有了個信心滿滿的啟航。
接下來,一個又一個專輯來到我手上,《陳秋霞專輯》《林竹君專輯》《跳躍82》《星星星》,以至國家劇場現場直播的《斗歌競藝大決賽》,都一一考驗了我創作的豪情。實際上,我不止緣遇3位好師傅,還碰上一個好時代,電視台正從RTS(Radio& Television Singapore)變身為 SBC(Singapor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轉捩點,總經理鄭東發先生大刀闊斧地變革,造就新加坡一個輝煌的電視時代。

電視導播的工作很有挑戰性,一周內要協調不同的工作小組,出外景、剪接片子,然後在攝影棚現場直播到千家萬戶去。這是80年代初作者(右)與攝製隊拍攝外景時在車頂上取景的情形,當年還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

作者(右一)第一次的外景拍攝,為來自台灣的余丹丹(右二)在大巴窯公園攝錄《我要為你歌唱》。
當時,戲劇組那邊也是紅紅火火,在香港幕前幕後編導人才的推動下,一部部跨世紀的電視劇《霧鎖南洋》《天涯同命鳥》《咖啡烏》等都成了家喻戶曉的節目。
我們綜藝節目組也進入鼎盛時期,那時候,可以3個月籌備一個新節目,時間到了,每個星期必需迅速組織各個工作小組如布景、道具、服裝、化妝、燈光、音響、外景……,然後出台一個綜藝歌舞節目。而且現場直播,容不得半點差錯。
最要命,最有挑戰性的節目是攝影棚外大型現場直播節目《斗歌競藝大決賽》,我們分別從海外請來港台馬的知名評判,當場打分直播成績。這個節目經過初賽、複賽和賽前花絮的鋪墊,到了大決賽雷霆萬鈞,引起各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形成滿城關注的焦點。節目播送的當晚,街上行人稀少,連德士司機也不開工,大家都把目光聚到小螢光幕上上去觀看歌手的演唱, 觀眾自己也自然而然當個評判猜看誰能入三甲?除了參賽者獲獎,電視機前的觀眾也能因為猜中冠亞季軍名次而獲得贊助商所提供的豐厚獎品。做節目,感覺滿城皆歡,全民投入大歡喜,好過癮!好節目就是能夠達到全民盡歡的效果,《斗歌競藝》經過一屆又一屆前輩導播的長年推動,累積效應所產生的收視率和觀眾的參與感,至今仍然是島國電視史上的奇蹟。

1981年《斗歌競藝》的宣傳海報。《斗歌競藝》是當年熱門的電視節目,豐富的獎金、觀眾競猜勝選歌手、現場直播比賽成績,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綜藝節目。
往後,香港電視監製上位坐鎮,島國的電視轉向雜誌性的娛樂節目,從每周一期的《繽紛83》,走向五晚的《繽紛星期一》至《繽紛星期五》,周末的商家贊助節目,以及星期天的《金童玉女一線牽》,還有每天傍晚的《三開時間》……。這個時期,從傍晚七點到晚上九點,綜藝節目算是鋪天蓋地,占據了觀眾們「開燈開飯開電視」的夜晚休閒時間,成了人們一天辛勞工作之後,一家人共聚一堂的家庭娛樂時間了。

由黃毓玲主持的綜藝節目《金童玉女一線牽》。

《繽紛83》
做電視,是創意紛飛的一個事業,至今能夠回想得起的綜藝小欄目有王沙、野峰《咖啡店》、何子石《差不多先生》、邱勝陽《摩登濟公》、《我兒從軍》、《澳洲遨遊樂》、《馬爾地夫逍遙遊》等。
人生精力充沛的13年,我有幸在電視台度過,那是歲月崢嶸,不負青春的13 年。水銀燈下絢麗燦爛,也是名與利聚光的舞台。掌聲、鮮花、燈光……,既妝點了台上的美好,卻也免不了台下暗流涌動。年輕的我目睹電視風雲的變幻,時而汲取養分孕育自己,時而驚呆嘆為觀止;我的人生,摸爬滾打在加利谷山上, 我的成長記憶比任何人都「滾瓜爛熟」。
加利谷山,我美麗的青春搖籃,也是推動我成長的遍地斑斕爛漫。

郭浩水作者簡介:
郭浩水,1980年加入新加坡廣播局綜藝節目組當導播。製作過《斗歌競藝1981》和《繽紛83》等節目。1993年離開廣播局之後,郭浩水先後擔任小馬哥企業總經理、國立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生院MBA講師、中華總 商會企業管理學院執行董事兼主管、亞太管理培訓資深顧問,後有十年在中國從事MBA教學工作。最近十年,他創 立了《浩學苑》,致力於社會教學,推動華社樂齡進修電腦、攝影藝術以及移動科技實習。現在積極率領樂齡人士健行走讀新加坡大地的風土文化。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為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為觀眾製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回望加利谷山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