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孫牧寧):65歲的新加坡商人拉維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中國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和青蔥歲月,他在北京的胡同里和同學們玩過「地道戰」「地雷戰」,年幼的他還有幸給周恩來總理獻上花環,這些經歷讓他對中國有著別樣的感情。拉維認為,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直在創造奇蹟。

1971年拉維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
「我們是1959年到的北京,應該是在1、2月份,當時還是冬天。」一口流利的中文,讓人很難想像在將老故事娓娓道來的是一位新加坡籍印度裔朋友。1959年,因為父親工作原因,五歲的拉維隨家人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在北京宏廟小學,拉維是全班唯一的外國孩子,他在那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拉維說:「我覺得挺好的,當時都小嘛。當時那種『你是外國人,我是中國人』的概念不是很強烈。」
和他的中國同學們一樣,拉維也有英雄情結和解放軍夢。他們一起看戰爭電影,憧憬著去有民兵連隊的北京101中學讀書,甚至在課後玩的遊戲也是「地道戰」、「地雷戰」。拉維說:「一起玩就是玩『地雷戰』,玩打仗的遊戲,各自拿了玩具槍。比如說,我當八路軍,你就當日本兵,然後兩邊就開始打。拿玩具充做假地雷,拿繩子一拉土就爆起來。」
拉維非常懷念那時的北京,繁華的大街、偏僻的胡同、美味的餐廳他都如數家珍。拉維曾騎著自行車去游北海、頤和園,到友誼賓館找朋友,追著人群特別想見毛主席一面。
在一次招待會上,拉維有幸隨同在中國擔任外國專家的父親見到了周恩來總理。拉維說,其實那不是他和周總理第一次見面,1956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時,年幼的拉維曾經為周總理戴上花環。 拉維回憶:「我們的桌子在這裡,周總理的桌子就在旁邊,周總理給各桌的專家拜年、碰杯之後,走到了我父親面前,用英文和他交談,問他『你們在北京過得怎麼樣?有什麼困難沒有?有什麼困難不要客氣,要告訴我們,我們都會做好的』。後來他就指著我問我父親『當時在印度給我戴花環的是他嗎?』我父親說是。總理就說『哎呀,你都長這麼大了』。」
拉維在中國成長、在中國工作,他對中國的記憶也帶著那個時代特殊的烙印。1991年,拉維陪伴年邁的父親回到新加坡定居經商。

2019年拉維(左)參加廣交會
談到中國近年來的發展,拉維說,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視機、電冰箱、空調以及私家汽車先後獲得了普及。儘管頻繁往來於中國,但是如今北京的街道他很多已經不認識,高鐵的速度讓他震驚,一些記憶中的鄉村早已變成了城市。對於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拉維作為親歷者很有感觸:「如果想知道中國工業的發展程度就去每年兩次的廣交會,我已經連續去了十幾年了。去到廣交會你就會知道中國的輕工業、重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你想做什麼,你去那裡找,肯定能找到。」
拉維認為,中國的發展源自於中華民族勤奮的基因,也來自於中華文明百折不撓的精神,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他說:「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得出的最重要的經驗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定性要得到保障。因為我們參加共產黨,參加武裝鬥爭,最終的目標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的生活。這本身就了不起,更不要提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拉維說,每一天的中國好像都是嶄新的,都在前進著,這是屬於中國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