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玲從小在義順的鄉村長大。
(新加坡27日訊)潘玲玲懷念童年無憂無慮的鄉村生活,笑說:「我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村姑!」
她從小在義順的鄉村長大,對童年的記憶都是美好而難忘的。採訪這天特地約在實里達上段蓄水池,她回味說:「來這裡的路上有我滿滿的回憶。我的小學就在蓄水池前面,彎進來的那條路上,有我以前看醫生和拔牙的地方,現在已經變成動物診所。興建中的春葉地鐵站(Spring Leaf)就是我讀書的培英小學原址,那裡有個小山丘,是我放學回家的必經之路……」她細數著回憶,臉上的笑容藏不住。
對她來說,鄉村是寧靜而有人情味的,「鄉村的左鄰右舍都很和睦團結,什麼打搶偷東西都不會在我們的鄉村發生。」
當時潘玲玲一家和親戚三戶家庭同住一屋檐下,「我們住的是鋅板屋,一家五口睡在一個房間,但其實我們的家很大,有五個房間,兩個天台,四個廚房,兩個豬寮、八個大魚池和200多個小水泥魚池,屋後還有果園,紅毛丹季節就可以看到我這隻猴子爬上去采紅毛丹,好讓人回味的生活。」
剛搬到組屋不能適應
潘玲玲一家人和親戚在6她14歲左右,一起搬到義順組屋區,「後來越來越多親戚搬去那裡,現在同座組屋有八戶了,我們真想把整棟買下來,哈哈哈!」
從小在鄉村長大,潘玲玲搬到組屋時,一度無法適應,「一開始很開心,因為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房子又很新,爸爸還漆上我最喜歡的顏色,但住久了有種被鎖著的感覺,會想念鄉村生活,所以我經常回去看老家。」
老家只剩下空殼,但潘玲玲並不在意,「那些樹還在啊,我會去跟樹講話。我從小就很喜歡跟樹講話,朋友都說我像神經病。」
從小是個乖孩子
潘玲玲從小就是不用父母操心的孩子,「父親說,我從小就很乖,是最容易照顧的嬰兒,不哭不鬧,餓了就喝奶,喝完就睡覺。」
因為是家中老大,她從小肩負照顧弟弟和分擔家務的責任,「我非常會照顧兩個弟弟,此外還要把家裡打理好。我七歲開始就洗全家大小的衣服,還是去井裡打水洗衣的呢。每天早上去學校之前,媽媽規定我要把所有的碗碟再沖洗一遍,然後泡咖啡給爸爸喝。之後就要把房間的尿壺拿去澆我們的木瓜樹。」她自豪地說:「我是一個非常能吃苦的小孩!」
經常到蓄水池玩
潘玲玲的已故父親,當年從事熱帶魚出口生意,她小時候需要幫忙洗魚池,還要幫爸爸包裝熱帶魚。
父女倆感情非常好,訪問過程中她多次提及最愛的父親,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父親當時經常開著羅厘載潘玲玲去送魚,「之後爸爸會帶我去小販中心吃飯,再到蓄水池,讓我在瞭望塔跑上跑下。我們一個星期來好幾次,每次會呆半小時到一小時,我爸爸喜歡大自然喜歡在這裡吹風,所以這裡有我很多兒時回憶。」
在學校無人不曉
潘玲玲小時候的學業成績不錯,「中上吧,但我很喜歡做領袖,是班長也是巡察員,在學校非常活躍,大家都知道我是誰!好聽是我有領袖精神,難聽是我很『雞婆』,什麼都想參與,哈哈哈!」
她參加過很多課外活動,「例如華族舞蹈和羽毛球,我還喜歡參加講故事和歌唱比賽。我的小學生活很開心沒什麼壓力,父母也沒有給我課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