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獨特的用餐文化
美食文化除了美食本身,還包含與之成體系的一套用餐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美人……聚集於此,在新加坡遍嘗各國風味從來不是問題。
但是這麼多不同民族的人,如何在新加坡達成用餐的共識呢?
這裡就要先介紹一個地方——新加坡的熟食中心(Hawkers Center)。

在新加坡要享受美食,其實並非一定要到路邊攤才吃得到,但若在美食之外,還想體會洋溢的活力、熱情以及與陌生人一見如故的交談樂趣,就非得在美食街上的路邊攤了。
新加坡的路邊攤與東南亞其它國家有些不同。由於新加坡政府嚴禁在路邊設攤,所以攤子多集中在一處,形成類似美食街的集中區,稱之為熟食中心(Hawkers Center)。在這裡,可以享受到各地的不同美食。
對了,米其林必比登榜單上絕大多數的地道美食,都隱藏在這些熟食中心中,以地道的口味和低廉的價格,俘獲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心。
每個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心中,熟食中心絕對是本地美食文化的「代言人」。如果你想去一個地方打卡多種美味,熟食中心肯定是你的最佳選擇。

說幾個比較有名的:
Newton Food Centre:看過《十二道鋒味》的朋友對這個食閣應該還有印象吧,Newton就是謝霆鋒帶著桂綸鎂去的美食中心,當時他們去吃的是70號攤位的黑胡椒蟹。
芳林熟食中心:這是一家擁有六家米其林頭銜的傳奇食閣,其中名氣最大的是兩家米其林必比登店面——大華肉脞面和歐南園炒粿條面,而且正好開得面對面,所以常年大排長龍。
牛車水大廈熟食中心:牛車水大廈熟食中心分為兩層,一樓賣小商品,二樓則是各種餐廳,尤其是中餐館的味道很正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年就摘下了米其林一星的了凡港式油雞飯。

新加坡人的一大愛好就是品嘗美食。為了吃到美食,他們會看電視節目介紹的美食,也寧願到小島四角吃最好吃的美食。
許多新加坡人說生命只活一次,應該利用這時間享受世界上的美食,以「活著是為了吃,但吃不是為了活著」為尋找美食的信條。
因為這個原因,新加坡真正的美食攤位通常會大排長龍,可能要等很久。
但排隊時間不能阻礙新加坡人對美食的追逐,一些人甚至會因為看到攤位排長龍才會排隊去買,這也算是新加坡的一種「排隊文化」了。

在熟食中心點菜的方式很簡單,第一步是要找到座位。
這裡要注意,最好是自帶紙巾!因為一般的熟食中心不會提供免費紙巾,會另外算錢。
而且紙巾除了擦手、擦嘴之外,在新加坡吃飯時還有另一重作用:占座。如果看到空的餐桌坐位上,放了一包紙巾,那表示這個座位已經有人坐了,只是暫時離開去點餐。

雖然這種做法近年來引起了不少的爭議,但是在新加坡還是可以看見紙巾占座的情況,這一點大家就見仁見智吧!
點餐也是有講究的。小攤老闆的問話方式一般都很簡潔:
「吃包?」「燒的冷的?」
第一次點餐的人一定會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老闆是在問:在這吃還是打包?要熱的還是要冷的?
這個問題嘛,多去幾次就習慣了。
……
你還發現過新加坡的用餐文化中哪些有趣的現象呢?
美食文化,講的是美食,更是「人」。
新加坡是個文化大熔爐,走在街上,身旁經過的人有各種膚色、說著不同的語言,但大家都能彼此尊重、不分種族的相處和諧。
這一點在美食上,就體現在各式美食的融會貫通、水乳交融中。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曾這樣評價新加坡的美食:
「新加坡帶給人的味覺記憶非常複雜,融合了南亞、中東、西方三種美食系統,還要再加上南洋本地的馬來味道。」
從價格親民的熟食中心到格調高雅的星級餐廳,從娘惹特色餐館到星級日料店、馬來印度餐廳或是中華小吃點心……這裡有世界美食匯聚的繽紛味道。
酸甜苦辣咸,五味交融;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多族共和。
這裡,就是新加坡,多元文化下的美食之國。
希望你在新加坡品嘗美食、欣賞藍天綠樹的同時,也能得到,不止於飽腹的慰藉和感悟。
資料來源:
1. 嬉遊:新加坡米其林推薦美食,人均200都不到!
2. 三聯美食:叮!新加坡美食地圖,請查收
3. 榛果大王:三天老饕親薦 | 不可錯過的新加坡美食
4. Feekr旅行:國內直飛最快3.5小時,有個超級好吃的國家,在路邊就能嘗到米其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