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新加坡公司和香港公司有什麼不一樣

2020年05月09日   •   1萬次閱讀

與眾不同的全新體驗

隨著全球反避稅大幕的拉開,海外離岸公司成為重點審查對象,早期外貿企業家青睞的香港離岸公司也因為盡職調查、稅務審查問題出現了大規模銀行帳戶被迫關停的現象。

大批的外貿企業家被迫尋找新的落腳點,同為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低稅天堂新加坡成為了最好的選擇。據高盛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已有近40億美金從香港流入了新加坡,並且按照目前香港的形式,這一現象還會持續下去。

那麼,

新加坡註冊公司和香港註冊公司對比有哪些共同點和區別呢?

一、國家和地區的本質區別

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國際地位相當。

新加坡是獨立主權國家,74%以上華人,政府廉潔高效,金融監管嚴格,法律法規完善。

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以華人為主,是聯通內地和世界的重要橋樑。香港近期不太平,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已逐漸超越香港。

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新加坡排第一,香港排第三。

溫馨提示:在當前全球追稅大環境下,香港是主動將大陸居民的金融帳戶信息交換給內地;新加坡公司不交換,新加坡更安全。

二、報稅方式

新加坡和香港都是按照屬地徵稅原則。

新加坡是要求所有在新加坡產生以及匯入新加坡的營業收入需報稅。

香港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進行零申報、免稅申報或者按照實際業務進行報稅審計。

溫馨提示:過往很多香港公司有業務往來,但確進行稅務零申報或者從規避稅務考慮進行漏報。在2018年9月以來,香港和大陸進行了涉稅金融帳戶信息交換,盡職調查和稅務稽查嚴格,因為也出現了大量的香港銀行帳戶被關閉以及一些罰稅的現象,按照目前的趨勢,香港針對離岸公司的稅務稽查會越來越嚴格。

三、公司名稱

新加坡:必須是英文名稱,海外人士常用的公司類型為「私人有限公司」以PTE. LTD.結尾;

香港:中英文名稱,中文為繁體字,英文以LIMITED結尾。

溫馨提示:國際、集團這類詞彙使用需謹慎,除非公司背景確實符合,否則可能會面臨審查和開戶難的問題。

四、董事股東

新加坡公司:至少有1人擔任公司和股東,不限國籍,年滿18周歲以上,股東和董事可以是同一個人。跟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公司還必須至少有一名新加坡本地人士做董事,年滿18歲以上,擁有合法身份證。

香港公司:至少有1人擔任公司和股東,不限國籍,年滿18周歲以上,股東和董事可以是同一個人。

溫馨提示:新加坡需要一名本地董事作為公司的掛名董事,不參與公司實際業務,主要是規範公司必須按照新加坡的法律法規運營,會承擔公司的行政運營等風險,雖然因此公司的註冊費用比起香港會稍微高一些,但也是確保了公司的合法合規運營,維持了公司在國際上的良好聲譽。

五、法定秘書

新加坡公司:每家公司都必須登記法定秘書,具備資格的新加坡本地人士,才可以擔任公司的法定秘書,比如持牌會計師、律師、有3-5年資質的專業秘書。

香港公司:每家公司都必須有法定秘書,過往監管不太嚴格,出現各類問題,規定從2018年3月起,必須是「信託或公司服務持牌人」的香港秘書公司,無牌照經營違法,會被罰款最高10萬港幣和監禁6個月。

溫馨提示:新加坡對於服務公司牌照、秘書身份資格早有嚴格要求,管理更加規範,公司運營也更合規,國際信譽更好;香港在這方面相對寬鬆,也因此導致了公司運營不合規的各類問題。

六、銀行開戶

新加坡:新加坡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逐漸超越香港,全世界的主要銀行機構都已在新加坡落戶,作為華人聚居地,新加坡擁有相當多華人銀行經理,可以為中國客戶提供普通話服務。

新加坡銀行只需最多兩名董事到場,在資料準備齊全的情況下,一般2-3周可以開好,相對時間周期更快,更輕鬆些。

香港:在當前全球反避稅反洗錢審查嚴格的環境下,香港出現了開戶困難、帳戶容易被強制關閉的情況,開戶時間周期和成本也大大增加了。

溫馨提示:香港和新加坡都是金融中心,無外匯管制,可自由支配資金。新加坡比起香港相對金融監管更加嚴格,政治更穩定,資金存放更安全,因為才會出現大量資金從香港轉到了新加坡的情況。

七、公司後續維護

新加坡:新加坡公司要求每年定期進行年審、做帳報稅。對於私人有限公司審計不是必須,只有需要每年營業額或資產達到1千萬新幣(約5千萬人民幣),並且員工超過50人,才需要審計。

香港:香港公司也要求每年進行年審,實際運營公司要求必須做帳和審計。之前監管不夠嚴格,很多公司會出現不做審計或者審計數據有遺漏的情況,2014年香港「公司條例」修訂,引入了核數師報告遺漏的新罪行,如審計數據跟事實有出入,將面臨最高15萬元的罰款。因為目前核數師對於香港審計的態度非常謹慎,出具的大多為有保留意見審計,如遇稅務局核查,將成為重點核查對象。

溫馨提示:不管過往香港公司的運營和做帳報稅是否出現過問題,在當前的全球反避稅環境下,對於香港離岸公司的稅務稽查只會越來越嚴格,建議外貿企業家一定要提早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