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石倩
炎炎夏日,喝冰鎮飲料是不少人的消暑方式,各大商超也迎來飲料銷售高峰。近日,有媒體報道,新加坡啟用飲料健康分級系統。8月3日,極目新聞記者探訪武漢多家商超發現,被列為D級飲料的果汁和碳酸飲料,仍然最受消費者歡迎。業內人士分析,將飲料分級對中國市場而言意義不太大,中國人口基數較大,大家的飲食習慣非常多元化,這種分級或許也很難改變國人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
新加坡啟動飲料健康分級系統
近日,有媒體報道,新加坡啟用新的飲料分級系統,不論是超市、冰櫃還是飲料機中的飲料,都需要被貼上A/B/C/D的標籤,從A級的最健康到D級的最不健康,讓購買者可以一目了然。
根據規定,每100毫升的飲料中有超過5克糖分和1.2克飽和脂肪的飲料屬於C級,10克以上糖分和2.8克以上飽和脂肪則是D級。這兩個級別的飲料必須在包裝上印上標籤,而較為健康的A級和B級飲料則無須印上。
A級飲料主要為礦泉水;B級飲料主要包括零糖或代糖飲料和椰子水;C級飲料主要為牛奶、速溶咖啡等;D級飲料主要是可樂、雪碧等含糖碳酸飲料以及果汁飲料等。
據悉,新加坡進行飲料分級的原因是糖尿病在該國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為遏製糖尿病的發展,新加坡政府要求對飲料進行分級並禁止發布D級飲料廣告。
其實不止在亞洲,糖攝入過量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城市化、快節奏的生活和廣告推廣等因素,都對糖攝入過量起到了推動作用。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各國和國際組織已經採取了多種措施。除了新加坡的飲料分級制度之外,比較多採用的還有糖稅政策和限制廣告宣傳等。
果汁碳酸飲料更受消費者青睞
在社交平台上流傳的飲料分級清單顯示,不添加糖和代糖的茶飲料屬於A級;代糖飲料屬於B級;椰汁、牛奶、咖啡等屬於C級;常見的碳酸飲料屬於D級。而部分宣稱健康的飲料其實並不健康,存在一些「糖分陷阱」,某些健身人士愛喝的運動飲料里也有D級飲料。
在尚未啟用飲料分級的中國市場,這些飲料的占比如何?

超市貨架上果汁和碳酸飲料仍占主流
8月3日,極目新聞記者在武漢中商徐東平價廣場看到,整個超市飲品區大概有十幾排貨架。貨架上排列較多的商品還是碳酸飲料和果汁。
推著手推車買菜的孫爹爹走到該超市飲品區,看到了特價10.5元一箱的礦泉水,將水搬進了推車內,「伏天裡剛燒開的水有點燙,家裡備上一些礦泉水,口渴的時候可以應急。」
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於先生則選了一瓶2升的健力寶,「大瓶裝的飲料更優惠,放在辦公室里可以喝一整天。」
無論是孫爹爹還是於先生,都表示沒聽說飲料分級的事,「有時候就是看哪種飲料打折,或者特別饞什麼口味的時候就買什麼。」
中商徐東平價廣場食品賣場經理李琴介紹,超市飲品區共有700多種商品。其中礦泉水占比約20%,果汁和碳酸飲料占比50%左右,代糖飲料包含了部分碳酸飲料和果汁,數據有重疊,大約占比35%。目前夏季正是飲料銷售高峰期,是冬季飲品銷售額的兩倍。

超市工作人員正在飲料貨架旁理貨
另一家超市的飲料占比情況也較為類似。武漢群光廣場新生活超市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超市售賣的礦泉水有20多種,在飲品品類中占比12%左右;椰子水和代糖飲料有25種,占比13%左右;牛奶和速溶咖啡有40多種,占比25%左右;碳酸飲料和果汁近100種,占比50%左右。
該超市工作人員進一步介紹,目前消費者還是更偏愛口感較好的飲料,比如果汁和碳酸飲料。但近年來,健康飲料市場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消費者更加注重飲料的營養價值和功能性,對低糖、無糖、天然成分飲料的需求日漸增長,無糖和低糖飲料比往年受到更多關注。
李琴也表示,雖然碳酸飲料和果汁的銷量領先,但是無糖或代糖飲料的增長趨勢很明顯,90%以上的客戶都是年輕消費者。
飲料分級或難以改變飲食習慣
飲料分級會對飲品行業及消費者飲食習慣帶來較大影響嗎?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將飲料分級僅僅方便於中老年消費者對飲料進行甄別,對其他消費者意義不大。尤其是新生代,消費時非常有主見,很難通過飲料分級對他們的消費習慣產生影響。
朱丹蓬舉例稱,近期關於阿斯巴甜致癌的討論非常熱烈,但他認為,任何食物拋開劑量談安全性都是不科學的。同理,飲料健康與否也與劑量大小有關。
新加坡將飲料分級,是飲品行業的一次服務體系升級,從商業邏輯和商家盈利的角度來看,都有著積極意義;但從消費端來看,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朱丹蓬認為,這種分級標準在中國不太行得通,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國人消費習慣非常多元化;另外,中國消費者可能不會太認同所謂的健康分級,不然泡菜、香腸這類商品就不會成為國民美食。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飲食習慣,並非一個分級所能改變的。
來源:極目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