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包容性的組屋政策,也該有屬於單身者的位置

2023年08月16日   •   3762次閱讀

總理李顯龍將在20日的國慶群眾大會宣布政府對組屋政策的調整。(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年來,本地轉售組屋價格居高不下,預購組屋又因疫情期間工程延宕等因素,僧多粥少的情勢惡化,住房問題也因此成為總理李顯龍今年國慶獻詞的一大重點。

他在獻詞中提到,即使大環境不斷變化,政府仍將確保組屋是新加坡各收入階層買得到,也買得起的。

「政府也會確保我國的房屋政策是公平及具包容性的。」 為達成上述目標,李總理預告將在下周日(20日)的國慶群眾大會宣布調整組屋政策。

李顯龍預告政府將調整組屋政策。(通訊及新聞部)

新加坡有近八成家庭住在政府組屋,居者有其屋,已是新加坡人的「基本人權」,也是國之根本,政府矢言確保我國住房政策公平與包容性的決心,相信不會有太多質疑。

但說到以「家庭」為核心的本地住房政策中,是否會對單身者「更具包容性」,答案卻又不是那麼斬釘截鐵了。

眾所周知,單身者在本地住房政策中,常被調侃是「二等公民」。相較已婚者享有的許多津貼和優惠,單身者面臨諸多限制,往往會有種相對剝奪感。

新聞網站《雅虎財經》前天(14日)就報道了本地一名38歲單身漢屢敗屢試,只為擁有屬於自己一套組屋的故事。

故事主人翁前後申請了八次,才成功申購預購組屋。

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據悉有人甚至得參與抽籤超過20次才能實現「居者有其屋」的願望。 但單身者面臨的困境,還不止於這種不斷被拒於門外的挫敗。

單身,即意味著一個人在新加坡現行的住房政策中完完全全地「輸在了起跑點」。

一名單身者要購買預購組屋面臨諸多限制,首先必須夠老(35歲才有資格申請預購組屋),接著是選擇寥寥無幾(只能購買二房式靈活單位,且不能位於成熟組屋區)。

在這種「爹不疼娘不愛」的尷尬處境中,單身者想買位置更佳和空間更大的組屋,只能著眼轉售組屋市場(但同樣須等到35歲以後),但轉售市場近年風起雲湧,未必是中等收入者能夠輕鬆負擔的選項。

再不然,就只能祈求自己是高收入人士,負擔得起價格又是另一個等級的私宅。

更有甚者,單身者購買預購組屋還得多支付1萬5000新元。

建屋局的解釋是,這是由於預購組屋的售價已經扣除津貼,但這筆津貼是以夫妻,或至少兩名住戶為受惠對象,因此單身者只能在結婚後,才可領回額外支付的1萬5000新元。

本地住房政策如何偏向家庭,又對單身者如何不友善,可見一斑。

單身者購買預購組屋面臨諸多限制。(聯合早報)

但隨著本地單身者比例越來越高,意味著更多單身國人將陷入這種和已婚者相較之下不平等的待遇。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2022年數據,本地20歲至49歲居民的各年齡段單身比例都呈上升趨勢:

20歲至24歲的單身比例97.8%,較十年前多1.4百分點;

25歲至29歲單身者比例75.8%,較十年前多5.3百分點;

30歲至34歲單身者比例36.3%,較十年前多4.7百分點;

35歲至39歲單身者比例20.4%,較十年前多2.8百分點;

40歲至44歲單身者比例16.3%,較十年前多3.7百分點;

45歲至49歲單身者比例14.4%,較十年前多1.7百分點。

(李國豪製圖,資料來源:新加坡統計局)

隨著個人自由風氣日盛,越來越多單身者渴望更早搬出原生家庭,獨立生活。

《聯合早報》交流版日前一則投書就道盡了單身者的無奈。

作者認為,未婚的成年人若在35歲之前還得和家長或兄弟姐妹共同擠在一個屋檐下,容易產生摩擦,對一個成年人而言是不小的心理負擔:

「尤其是成年人之間的生活習慣,比年輕時複雜得多。」

本地年輕一代的單身比例逐年攀高。(海峽時報)

組屋政策調整「有沒有單身者的份」?

李總理在國慶獻詞中提到本地住房政策必須具包容性。

長期在本地住房政策中被「虧待」的單身者自然期盼,政府即將宣布的組屋政策調整,會有針對單身者的利好措施。

然而,《聯合早報》日前訪問的幾名房地產專家,似乎對調降單身人士購買組屋年齡等可能改善單身者購屋困境的大幅度政策調整不甚看好。

無論如何,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早前在一場攜手前進運動對話會後也曾表示,政府已經意識到社會正在變遷,國人更晚結婚,膝下子女更少,也有更多人選擇單身。

針對單身人士提倡的先租後買、同屋共居模式、跨代住屋等模式,當局都會進一步研究可行性。

不過,他也強調,儘管當局願意作出新嘗試,但重要的是得先從新加坡人那裡了解這些試點計劃從概念上能否引起大家共鳴,再考慮是否進行。

即使是上述提到的幾種模式,包括先租後買、同屋共居模式、跨代住屋,也只是在現有政策外為單身者另闢蹊徑,這仍然不意味著單身者能在本地住房政策中和已婚者「處於同一起跑點」。

可以預見,政府仍會繼續維持以「家庭」為核心的公共住房政策。

在新加坡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為了「催生」,這麼做或許有其依據,但政策制定者同時必須思考的是,單身只是人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單身者同樣對國家及經濟發展有所貢獻, 單身者是否要因生活方式而受到某種程度的「懲罰」?

因婚姻狀態而劃出的鴻溝不該如此之大。真正具包容性的未來公共住房政策中,也該有屬於單身者的位置。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