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克拉碼頭
克拉碼頭有新加坡「市中心夜生活的心跳」之稱,是新加坡前五大必游的旅遊勝地,位於新加坡河邊,是集購物、飲食、娛樂於一體的娛樂天堂。

在這活力四射的港口區,不論遊客還是當地人,都可以自由地展現自我,享受悠閒的美好時光。

▲ 新加坡克拉碼頭日景鳥瞰 ©SPARK思邦
乘船沿著海峽觀光,在港口的風味餐館用餐,在夜總會嗨唱跳舞,克拉碼頭的生活令人迷醉。

▲ 新加坡克拉碼頭夜景鳥瞰 ©SPARK思邦
01 克拉碼頭的歷史
克拉碼頭(Clarke Quay) 位居新加坡的中心區位,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總占地50多畝。

克拉碼頭原來是一個裝卸貨物的小碼頭,它的名字來自第二任的總督Andrew Clarke。

▲克拉碼頭擁有150年歷史
五座擁有超過60間倉庫和店屋的建築組成了克拉碼頭,這五座建築都保有其19世紀的原貌,顯現出當年碼頭、倉庫歷經滄桑的內涵,從全盛時期服務於新加坡河上忙亂的貿易而後逐漸破落。

▲克拉碼頭19世紀的面貌
02 克拉碼頭的第一次改造
1980年不成功的第一次商業區改造,克拉克碼頭不但沒有被振興,反而越發破落了下去。

▲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第一次改造的克拉碼頭
第一次改造,定位主要以家庭休閒活動為主要構想,由於交通不便,缺乏人氣。

▲改造前克拉碼頭的入口商業

▲改造前克拉碼頭的沿街商業

▲改造前克拉碼頭的內街商業毫無人氣
早期的碼頭建築具有東西方的混合特色,雙層的多利式支柱,圓形拱門,高大的窗,三角頂,中國式屋瓦。
03 涅槃重生的第二次改造
2003年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克拉克碼頭和旨在於提升克拉克碼頭的商業價值,凱德置地邀請SPARK思邦對這個項目進行它的第二次改造設計。

Stephen Pimbley 史蒂芬·平博理 SPARK思邦 創始人 總設計師史蒂芬.平博利(Stephen Pimbley )的挑戰不僅是提供一個富有吸引力的街景和河岸景觀,也需要應對常年氣候問題並設法減輕室外的高溫、大雨等不利因素對商業街區的影響。

▲ 開始第二次改造的克拉碼頭施工中
凱德置地致力於用創意設計來帶動這一區域的商業和休閒環境,給這一歷史河岸碼頭賦予新的活力和發展契機。
最終總耗資4.4億人民幣,在今日看來每平米1.6萬元的改造費用仍然是相當昂貴。
04 重金打造了哪些吸引人的關鍵要素?
01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克拉碼頭的改造開發在原貌修復保護舊建築的同時,充分根據現代城市的需求對建築空間外部色彩、燈光、景觀,進行了現代創意設計,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和協調融合。

▲克拉碼頭濱水夜景 ©SPARK思邦
既對舊有建築實現完整保護,不會造成破壞;又能通過現代技術景觀的創意設計,讓舊建築煥發出新風采,與現代景觀充分融合、映襯、協調,營造出適合現代城市風貌的獨特氛圍空間。

▲克拉碼頭濱水日景 ©SPARK思邦
老倉庫建築磚瓦材料與玻璃(配合以大面積的鋼框架)、薄膜天蓬等,如此突兀的材質的強烈對比,正是克拉碼頭樂於呈現的一種現代與傳統的碰撞。
而追求時尚、展現個性的特質,也在這群建築中給自己寫下了最完美的詮釋。

▲克拉碼頭中心廣場 ©SPARK思邦
02 巧用建築色彩
建築色彩和建築本身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如果沒有建築,色彩就沒有依託;而沒了色彩,建築就少了增飾。建築本身是離不開色彩的,因而色彩就成為表達建築心情最直接的方式。

▲色彩繽紛的濱水商業空間 ©SPARK思邦
在普遍的商業建築應用中,建築物的牆體都強調運用過渡色,以淡雅色彩為主。

▲充滿童趣和活躍色彩的商業建築立面 ©SPARK思邦
而克拉碼頭則反其道而行之,用色極盡大膽,暖紅色的牆體,配以草綠色的門窗。

▲商業內街的建築立面用色大膽 ©SPARK思邦
粉色和天藍色交織的牆面,乍一看,還以為來到了迪斯尼樂園,而充滿童趣和活躍的感覺。

▲商業內街的建築立面用色大膽 ©SPARK思邦
不同的區域也順應著不同的顏色而區分開來,這些美麗卻不張揚的顏色不僅將克拉碼頭裝點得美輪美奐,而且它們也猶如夜晚從餐廳或酒吧內飄出的活力動感的音符一樣,將這裡的休閒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郁。

▲沿濱水空間的商業街色彩鮮艷富有衝擊力 ©SPARK思邦
而商業的識別性,也在這富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鮮艷色彩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新加坡克拉碼頭
03 環保理念打造半室外商業街
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新加坡沒有四季,氣候潮濕炎熱。如果露天範圍都採用空調降溫,將產生巨大能耗。

▲改造的建築最早的功能是倉庫用房 ©SPARK思邦
克拉碼頭採用了被動式環境控制(passive environmental control),利用自然通風和採光,在儘可能降低能耗的條件下,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外物理環境。

▲早期任務書是在克拉碼頭打造全空調商業街 ©SPARK思邦
設計師精心設計,將從前悶熱潮濕的破舊商業街轉變為氣候宜人的街景拱廊,在主街Read RD.和Clarke RD.的頂上加蓋了一張張用ETFE膜製成的「遮陽傘」,形成了一個遮陽、擋雨的灰空間,即保留了街道的自然風貌,又保證了商業活動不受氣候影響。

▲ SPARK思邦提出採用「遮陽傘」的設計理念 ©SPARK思邦
雅致的天篷設計創造了陰涼的環境,用以抵擋新加坡的高溫氣候,同時覆蓋四條主幹道和中庭。

▲ 覆蓋主街的ETFE天蓬 ©SPARK思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