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你在新加坡怎麼過的?拜月老呀!特靈那種!
中國傳統的冬至!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註: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
當然...對於炎炎炎的新加坡...確實不會凍的嘎嘣脆!
那新加坡的華人過不過冬至呢?

(圖:來源自網絡)
首先,先聊聊冬至吃餃子是怎麼來的?
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圖:來源自網絡)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東北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
不過...
在南方更多的傳統選擇的是吃湯圓!
那新加坡是吃餃子?
還是湯圓呢?

(圖:來源自網絡)
湯圓可能更多些!
在新加坡,當地的華人有一個小習俗,冬至的湯圓是要在頭一天晚上就要包好。
新加坡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吃湯圓,幾歲吃幾個!
新馬一帶還有不少華人,一到傳統節日,就會燒紙祭天祭祖的。所以一到節日,空氣中的煙氣貌似就有些大。

(圖:來源自網絡)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拜月老!還特靈!
冬至這一天除了吃湯圓,也別忘了到月老廟祈求姻緣,去月老廟拜拜,月老賜予姻緣的機率會大大提升!

(圖:來源自網絡)
還有專屬的供品——
湯圓:祈求緣分到來、圓滿
糖果:甜甜月老的嘴
鮮花:儘快和對象開花結果
五色水果:圓形為佳,圓滿吉利
紅棗:祈求姻緣早點完成
桂圓:圓滿順利

(圖:來源自網絡)
別忘啦!
最關鍵的——五色絲線
將紅、綠、白、黑和黃色結成五色繩,代表五方位和五行力量結合,對祈求姻緣有很大的幫助。

(圖:來源自網絡)
拜月老的許願流程:
1.點3柱香到廣]口拜天公,再進室內拜主神。
2.祈願時告訴月老自己的名字、地址、農曆出生年月日、詳細的理想對象條件。
3.再到其他偏殿拜其他眾神,然後到外面香爐插香。
4.把五色繩戴在手腕上,或放在錢包內,可幫助招來緣分。
最後...
如果找到好對象,記得向月老還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