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4日訊)吃昆蟲可能成為未來人們攝取蛋白質的途徑?企發局點名「代替蛋白質」為農業食品科技的關鍵增長領域,本地有昆蟲養殖公司將每月生產40噸昆蟲,也有公司要把蟋蟀帶入國人飲食中。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生活服務與消費產品執行署長紀愛娜告訴《新明日報》,「替代蛋白質」是農業食品科技的關鍵增長領域之一,另外兩個關鍵增長領域分別是城市農業和水產養殖。
《商業時報》就報道,兩家「替代蛋白質」起步公司吸引企發局的眼球,這些公司有意未來推廣含有昆蟲成分食物供動物以及人類吃。
據報道,其中一家公司「昆蟲農夫」Protenga就希望今年開始商業運營,每月生產目標為40噸的黑水虻幼蟲,用於動物飼料和寵物食品。
另一家公司Asia Insect Farm Solutions則希望將碾碎的蟋蟀給人們食用。公司創辦人表示,吃昆蟲的營養高,其成分可以用做蛋白粉,來加強義大利面,以及麵包等產品。公司也已經和農糧局(現為食品局)展開對話,希望在今年底之前,就可得知當局是否批准把昆蟲加入所售賣的食品內。
飼養黑水虻幼蟲把食物垃圾轉化成肥料和動物飼料的「昆蟲農夫」黃佳權則告訴本報,他已經完成擴建農場的工作,以便養殖更多的幼蟲,但有關當局未批准給人食用。

黑水虻的幼蟲。(Protenga)
營養師表示,黑水虻的幼蟲含有比雞胸肉近一倍的蛋白質。
新加坡心臟基金高級營養師林傑受訪時解釋,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的幼蟲含有約42%蛋白質,即每100克含42克蛋白質,而一塊煮熟的去皮雞胸肉,則含有約29%蛋白質,即每100克雞肉含29克蛋白質。
他指出,雖然黑水虻的幼蟲含有更高的蛋白質,但是需要食用大量的幼蟲,昆蟲也需經過謹慎處理才能食用。
他認為,若要將昆蟲融入食物,食品商也許能將加工後的黑水虻幼蟲磨碎,加入常食用的食物內,但是其味道、色澤等,或許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才能被人們廣泛接受。
公眾均認為,需要更多時間來接受吃昆蟲攝取蛋白質的做法。
黃偉倫(35歲,自僱人士)說:「雖然國外有不少人都有吃昆蟲的習慣,但是我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即使產品價格再便宜,也不一定會想要嘗試。」
劉小姐(46歲,家庭主婦)則認為,若價格低廉,年輕一代或為了嘗鮮而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