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販中心是新加坡的特色,小販文化在2020年申遺成功後,更進一步奠定了「社區飯廳」在新加坡人心中的地位。
不過,基於成本及人手等方面的問題,要經營一個攤位談何容易,更別說是讓營業了數十年、或從上一輩傳承下來的招牌得以延續。
國家環境局數據顯示,全國小販的平均年齡是59歲。這折射出兩個問題:
入行當小販的年輕「新血」不是主力
老攤主想退休時,難找到接班人
第二個問題,可說是本地小販業界最常見也最讓老攤主們頭痛糾結的情況。
今年1月,美食博客網站Sethlui.com整理出一份去年宣布停業的31個小販攤位名單,雖然該名單未必涵蓋了本地去年所有結業的攤位,但當中有幾點值得關註:
有11個攤位已經營了至少20年,其中一個甚至經營了60年;
有10名攤主說,停業原因是想要退休或找不到繼承人;
五名攤主因健康問題決定不做了,包括兩名已年邁過世的攤主。

開業54年後,錦茂熟食中心的「源記鮮蛤炒粿條」去年11月停業。(取自臉書)攤販擔憂無人接棒更擔心養老金
針對小販行業青黃不接的現象,環境局在2022年1月推出「小販承前啟後計劃」(Hawkers Succession Scheme,簡稱HSS),協助想退休但找不到合適接班人的資深小販,與想接手的攤販進行配對。
有意退休的小販必須符合的條件包括,在由環境局管轄的小販中心開業,並經營檔口至少15年。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本月初在國會通過書面答覆議員詢問時透露,迄今已有七名小販加入HSS計劃。
當中,有兩人完成了交接工作,另一人正在交接中;另兩名小販已經與有興趣的繼承人成功配對,剩餘兩人還在等候合適人選。
環境局在回復媒體詢問時進一步指出,為想退休的小販和有熱忱的新手搭線需花時間和精力,以讓雙方培養關係。
「在某些情況下,由於資深攤販面臨健康問題或有個人理由,導致距離退休的時間縮短,而更急於想找人接手,因此HSS計劃(對他們來說)可能行不通。」
當局的這個「尋找接班人」計劃推出兩年多來,只有兩起成功案例,該如何更好地發揮計劃的宗旨,相信是當局必須探討的事。

在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售賣粿汁的71歲攤主(右),很可能不久後將在無人接手的情況下正式歇業,與妻子一同退休。(海峽時報)
接受媒體訪問的一些老攤主就提出隱憂,其中一個最大的顧慮就是退休生活。
一名在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售賣粿汁的攤主說,他自五歲就開始到父親的檔口幫忙,現年已71歲的他和太太一起經營攤位。
攤位開業至今超過60年,但夫妻倆很可能不久後將在無人接手的情況下正式歇業。他們願意傳承生意和食譜的條件是,接班人肯資助他們的退休生活,否則「一旦我們退休,秘方也跟著消失。」
疫情期間發起臉書群組幫助小販的第二代小販周志偉表示,資深攤販希望在退休前擁有財務保障的想法,是公平合理而非貪心的念頭,畢竟犧牲時間建立品牌的過程不容易。
牛車水大廈小販商聯會會長陳銘涵補充說,小販不僅需要養老金,也需要錢支付醫藥費。他預計,牛車水大廈的216名攤販中,每年都會有一兩人在找不到繼承人的情況下退休。

圖為牛車水大廈一家在2019年停業的檔口。(海峽時報)
除了財務方面,老攤主也有情感上的考量。陳銘涵認為,如果一個人願意傳承檔口,重視的應該是接手的人能否好好繼續經營招牌。
「尋找接班人」計劃吸引力不足?
說到退休金,HSS計劃會為退休攤主提供一些資金。
根據計劃,攤主與潛在接班人搭線後,後者有三個月的時間學習仿製攤販的招牌菜口味,成功接手後也須在前三年,沿用攤位名稱及繼續售賣招牌菜。
在新手學習技能的三個月期間,退休小販每個月將會獲得1500新元;正式退休後,獲攤位租金補貼的小販也會拿到一筆2萬3000新元的費用。
算一算,資深小販多年來的心血,換來的是不到3萬新元的資金。對一些小販而言,這筆錢可能不足夠,因而讓它們不願意加入這項計劃。

基於成本及人手等方面的問題,要經營一個小販攤位談何容易。(聯合早報)
另一邊廂,想找人繼承老攤主的事業,肯定也是艱難任務。
計劃設下的規定是,新手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拜師學藝」,如果「徒弟」最終還是無法掌握菜色的要訣,那雙方的合作關係該何去何從?
就算成功接手了,又要如何讓老字號的招牌繼續響亮,維持前輩設下的高水準?
環境局說,他們會定期檢討計劃,下來如何讓計劃更具吸引力,想必是一大挑戰。
老字號減少了,國人選擇變多了
隨著越來越多經營多年的攤位走入歷史,新加坡小販中心裡的老字號檔口,預料也會隨之減少。
對多年來忠心捧場的老食客來說,可能會覺得很可惜,但對年輕的新加坡人而言,或許還真不是什麼大問題。

盛港匯萬國小販中心去年底開業,第一天就吸引大批人潮。(聯合早報)
傳承美食文化固然重要,但隨著本地小販中心越開越多,在新組屋區也找得到,年輕居民肯定能在那些攤位中,找到自己的心頭好。
不少人去小販中心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他們未必會想要「跟風」光顧著名的熟食攤位。一來,肯定得花時間排長龍,二來有時候一些所謂的老字號菜肴,其實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未必符合他們的口味,畢竟眾口難調。
對於喜歡吃飯打卡的年輕新加坡人來說,光顧不同的小販美食攤與新開張的餐館,拍下「美美」的美食才是重點。哪怕味道沒有太多閃光點,只要擺盤好看造型奇特就已經達到打卡目的,在社媒上能獲得很多點贊。
至於食物美不美味,味道正不正宗,老師傅與新人煮出來的味道有何區別,多數人恐怕說不出,也不會過於關心。更何況,父母輩舌尖上曾經難以忘懷的美味,未必是這一代年輕新加坡人的味蕾也同樣能感受到的驚艷美味,美食也存在代際差異。
新加坡之所以貴為美食天堂,是因為選擇多樣化,多個攤位售賣同一種國民美食並不稀奇,好吃與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美味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你覺得好吃,不等於我會欣賞。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是不是每個老字號都值得保留與傳承?
等得到「有緣人」固然好,但等不到或許也不用過於惋惜?與其當「紅娘」,當局是不是更應該充當「品牌管理員」,確保後浪推前浪的「後浪」們,能帶來一波又一波的美味,真正擦亮「新加坡美食天堂」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