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版圖的重塑,中國企業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出海熱潮。然而,地緣政治的變化仍將是未來中企出海面臨的最大挑戰,因為很多時候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會伴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而產生巨大不確定性。

圖源:檔案圖庫
全球大選之年地緣政治動盪的風險加大
相信去年的美國大選,很多人還記憶猶新。特朗普再次贏得美國總統寶座,讓全球市場再次陷入緊張態勢。誰也無法想像,特朗普將如何揮舞貿易大棒,畢竟幾年前的貿易戰,讓世界多國損失慘重。
正因如此,中國許多企業深感走出去更為勢在必行。但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海外也將面臨更多政策的變動和新的地緣政治局勢。
據統計,2024年全球主要國家中,有包括美國、歐盟、印度、墨西哥、烏克蘭、南非在內超過75個國家或地區舉行大選,覆蓋世界近一半的人口。2024年也成為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最大選舉年。
從宏觀角度來看,各國的選舉結果和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將會對目前的地緣政治、大國關係和全球治理,產生非常深遠影響。而從微觀層面來看,選舉帶來的政策變化、政商關係和營商環境,都會給出海企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例如,過去的業務模式將面臨轉變;未來的布局深度需重新調整;甚至在海外數十年的積累,也可能會一朝成為泡影。
趨勢轉變和時代翻篇,總是伴隨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比如在歐盟國家,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開始遭遇史無前例的高關稅,各大車企在歐盟市場的出口受到顯著影響;在拉美國家,巴西把跨境小包裹的物流稅收提高到了大家都無法接受的程度,現在從中國到巴西幾乎沒有小件跨境業務。
而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後,在關稅管制、能源轉型和碳排放,以及科技、人工智慧領域的相關政策變化,也影響和改變著全球供應鏈格局和中企出海前景。
此外,全球多國存在地緣政治格局動盪不安,地區衝突、貿易爭端、民族主義情緒等因素,也給中企出海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未來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時,需要更加謹慎地防範各種地緣政治風險。

圖源:檔案圖庫
東協穩定的地緣成中企出海最佳投資地區
誠然,地緣政治的變化雖然對中企出海產生巨大風險,但同時也醞釀出新的出海機遇。首先就是出海方向變化所帶來的機遇。以往歐美地區憑藉其發達的經濟、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先進的技術,是中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然而近年來,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等,部分中國企業在歐美市場面臨關稅增加、貿易壁壘提高、投資審查趨嚴等諸多挑戰,使得企業在這些地區的市場份額和投資收益受到一定影響,出海的步伐有所放緩。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和過去熱衷於去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不同,「一帶一路」國家已成為中企出海的熱門目的地。比如東協國家,今年東協已成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長期以來,中企出海東協國家就有著眾多優勢,例如地緣與文化優勢。
中國與東協國家在地理上臨近,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協國家地處海上交通要道,與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聯繫緊密,交通便利,大大降低了貿易運輸成本和時間,使雙方的貿易往來更加便捷頻繁。
此外,東協國家有大量的華人華僑,他們傳承著中華文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習俗使雙方在交流合作中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為貿易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礎,減少了文化差異帶來的溝通障礙和交易成本。
不僅如此,政策與制度優勢也很明顯。中國與東協簽署了多項自貿協定,建立了中國-東協自貿區,雙方對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極大地促進了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了企業的貿易成本,推動了雙邊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
在產業布局方面,中國與東協也有互補優勢。東協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如印尼、馬來西亞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以及菲律賓、泰國等國的礦產資源等,能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而中國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可以助力東協國家開發和利用其資源,實現互利共贏。
另外,中國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能夠生產大量物美價廉的工業製成品,滿足東協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東協國家則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群體,為中國產品提供了廣闊的銷售空間。
轉變出海模式成應對地緣政治變化的不二法門
值得關注的是,在地緣政治不斷變化的影響下,中企出海的合作模式與經營模式也發生巨大轉變。過去中企出海多以產品貿易出口為主,而現在則更加注重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開展多元合作。
在資源領域,如油氣資源,中國企業不僅從海外進口資源,還參與到當地的資源勘探開發、煉化加工等環節,實現了從貿易合作到股權合作、技術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的轉變。
以中國石油在中東、中亞地區的油氣合作項目為例,公司通過與當地企業共同投資、聯合開發,不僅保障了中國的能源供應,也促進了當地油氣產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為應對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和市場競爭,中國企業越來越傾向於抱團出海,形成產業聯盟或集群。通過產業聯盟,企業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開拓海外市場,降低風險。
例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以比亞迪為首的相關企業聯合起來,在海外建設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銷售網絡,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圖源:法新社
然而,新的出海模式對中國企業的經營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下,企業要在海外市場立足,必須依靠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本土化運營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企業只有不斷推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
例如,中國的5G通信技術、高鐵技術等憑藉其領先優勢,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廣泛應用和認可。
在本土化運營方面,為了更好地適應海外市場的文化、社會和政治環境,中國企業需要加強本土化運營能力。
這包括建立本土化的管理團隊、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渠道,招聘和培養本地人才,深入了解當地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特點,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融入當地社會,提高企業品牌的認可度和美譽度。
在風險應對方面,面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風險,中國企業需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和應對策略。加強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研究,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預案,降低風險發生時的損失。
同時,企業還要通過多元化的市場布局、靈活的投資策略、有效的保險措施等手段,確保企業穩健發展。
正如上文所述,地緣政治的變化仍將是未來中企出海面臨的最大挑戰。正所謂「坐看風雲起,慧眼識天下」,只有中國企業善於審時度勢,尋找新的出海方向,研究新的出海模式,則地緣政治無論如何變化,都不影響我們發現新的出海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