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簡稱SFA)在1月18日宣布,將在Pulau Bukom附近的原始水域開放兩塊新海鮮養殖場的招標,這是新加坡為實現2030年生產30%營養需求的目標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這兩塊養殖場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增加3,465噸的當地海鮮供應,相當於當地生產的海鮮的80%左右。這些養殖場將採用封閉式圍護水產養殖系統,以減少對周圍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污染,並利用科技和創新提高生產力和可持續性。
這也是SFA首次啟動海洋空間養殖招標,允許企業將其20年的租約再延長十年。
01 為什麼選擇Pulau Bukom附近的水域?
SFA一直在進行研究和調查,並與業界、自然團體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學者密切合作,為可持續水產養殖推出更多新的海洋空間。2022年,SFA計劃在新加坡南部水域的三個島嶼上推出養魚空間,分別是Pulau Satumu、Pulau Jong和Pulau Bukom。這些地點之所以入圍,是因為它們位於現有的航運錨地和航道之外,不會影響航運安全和效率。
然而,這一計劃引起了學者和自然愛好者的擔憂,他們表示這些養殖場可能會對附近的珊瑚礁和休閒潛水點造成損失。為了回應這些擔憂,SFA暫停了Pulau Satumu和Pulau Jong周圍養魚場的招標,直到完成更多的研究,這些研究是在與研究人員和自然團體協商後完成的。SFA還委託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以評估養殖場對周圍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的結果,SFA決定繼續對Pulau Bukom附近的水產養殖活動進行招標,因為評估表明其他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不會受到影響,而且該地點沒有那麼多珊瑚。SFA在聲明中表示,招標是基於環境影響評估的建議,將該地區的海產品生產限制在該地區可持續支持的最大人口規模的90%。聲明補充說,該建議基於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收集的數據。
02 如何保證養殖場的生產力和可持續性?
SFA表示,為了保證養殖場的生產力和可持續性,將採用封閉式圍護水產養殖系統。這種系統可以減少對周圍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污染,因為廢物和多餘的魚食不會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這種系統也可以提高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防止疾病的傳播和入侵物種的引入;這種系統還可以利用科技和創新,如自動化、遠程監控、數據分析等,以提高養殖效率和質量。
SFA還表示,將與農場合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以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和可持續性。SFA將監督農場的運營,確保他們遵守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如水質管理、飼料管理、動物福利等。SFA將鼓勵農場採用更環保的做法,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回收水和廢物等。
03 如何參與招標?
運營商現在可以競標公海的兩塊土地,每塊土地面積為5公頃,相當於七個足球場的大小,用於養殖魚類和甲殼類動物。這也是SFA首次啟動海洋空間養殖招標,允許企業將其20年的租約再延長十年,這將給予企業更多的時間和信心,回收他們的投資,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招標將於4月11日中午12時截止,更多細節可以在SFA的網站上找到。
04 新加坡的海鮮養殖場有多重要?
新加坡的目標是到 2030 年生產 30% 的營養需求,其中海鮮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支柱,因為它是這個島國養殖的最可行的蛋白質。根據 2022 年最新的食品統計數據,當地養殖場收穫了新加坡海鮮供應的 7.6%。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消費的變化,新加坡需要增加本地海鮮的供應,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提高糧食的韌性和多樣性。
SFA一直在支持和促進新加坡的海鮮養殖業的發展,通過提供資金、技術、培訓、基礎設施和市場的支持。SFA與其他政府機構、研究機構、教育機構、行業協會、自然團體等合作,以解決海鮮養殖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如氣候變化、資源稀缺、技術創新、消費者需求等。
SFA總監黃詩芳說:「SFA仔細考慮了收到的反饋,並將繼續與農場合作,包括在海域招標活動中中標者,以改變我們的農業食品行業並加強新加坡的糧食安全。我們期待在未來看到更多的本地海鮮養殖場的成果,為新加坡人提供新鮮、安全和可持續的海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