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1日訊)新國目前出現6個新感染群,當中多名確診病例出現症狀時沒求醫,有者甚至還去上班。針對這個觀察;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稱,國人警覺心開始鬆懈。
病患出現症狀不求醫,針對這個情況,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受訪時認同這是基於國人警覺性降低。
「我們之所以呼籲公眾及早尋求治療是有不少原因的,其中是病毒可以在最初期就開始散播,即便生病的人只是一點不舒服。在這時期其實病毒是大量的散播,生病的人也可能有高度傳播性。」
梁玉心也說,其實社區許多的傳播,以及最高風險的被傳播群體是家人。「換言之,及早求醫檢測其實是在保護和你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至親。及早求醫也能協助對抗冠病,讓醫生進行緊密的病況監察,並適時使用藥物。」

pixabay檔案照
她以肺部為例解釋緊密監察病況:「很多時候,病人可能不認為他們病得很重,但當醫生檢查時,他們情況其實不佳。就如氧氣量,一個人可能不感覺氣喘,但當進行詳細的氧氣觀察時,對方的氧氣量是很低的。」
因此,她籲請公眾及早求醫,進行治療,是為自己好,也為身邊的人。
若感染群再增加,傳染病專家認為有效控制散播的方式包括,回到解封第二階段初期的防疫,以及在必要時進行檢測。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告訴《新明日報》,若感染群的確診者都同住,這樣的感染群其實還是屬於「安全的感染」。
「就如同個家族10人中,有8人確診,但風險仍在於一名病毒散播者。要更好控制病例,可能須回到解封第二階段初期的防疫。」
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則表示,要更好的控制病例,就須要確保在必要時進行檢測。
「現在較多診所能進行拭子檢測,確實能協助須檢測的人前去。接種疫苗也有可能影響深遠。」
淡馬亞教授也說,現在至關重要的是找出病例間的關聯。我們有能力從病毒中發現兩個看似無關聯的病例其實是有關聯的。除非有證據顯示,病例是因為更高人數的8人聚集而散播,我們不該隨便恢復之前的安全措施,而是應該繼續追蹤病例。」
受訪家庭醫生表示,害怕做拭子檢測、擔心交叉感染、被令拿長假成為卻步者看醫生的3理由。
東北醫療集團全科醫生張琪稱,生病而不去求醫在當地一直以來是常見的現象,只是現在疫情下更為凸顯。
「本地的職場文化與社會習慣是,除非病得很重,或是久病未愈才會去看醫生。尤其是上班族,如果常拿病假會遭到上司與同事的議論,認為他或是偷懶,進而影響工作。」
張琪也說,現在疫情下由於進行病例追蹤,生病不去看醫生的案例就顯得更為明顯。「但也不能排除有人是因為害怕在診所受到交叉感染而不去看醫生,但其實這個機率是微乎其微的,因為這樣的接觸算是短暫性的。」
他也表示,有些人則是害怕進行拭子檢測,而也有些人害怕會被令拿長假,不能上班,並認為這會違反本地的職場文化。
「主要的因素還是本地對拿病假的根深蒂固觀念,這是相當難改變的。在疫情間,有傷風感冒的症狀,為了個人與身邊的人,儘早求醫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