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病疫情衝擊下,全球供應鏈正經歷巨大轉變,新加坡必須在這輪大洗牌中乘勢而上,抓准關鍵「穴位」,讓下一代人處於更強競爭優勢。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強調,全球經濟疲弱之際,新加坡更須保持開放態度,繼續吸引外國投資,因為這將為國人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幫助國人在下來的高度競爭世界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陳振聲接受《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出,在全球大洗牌中,新加坡的目標不僅是吸引具高增值業務前來,還要取得整個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部分。他說:「如今,全球大公司都在重新思索它們的業務足跡。實際上,他們正探討著在哪裡整合公司主要業務,尤其是需要服務於全球市場的高端業務,然後又在哪裡整合其他業務。」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局長莊凱峰受訪時透露,疫情固然造成一些外國公司擱置或延後在新加坡的投資計劃,但同時一些公司卻有意在我國設立或擴張業務,當中包括科技、醫療、生物製藥、半導體和石油化工等領域。
莊凱峰說:「鑒於冠病造成的不確定性,不少外國公司打算將它們的供應鏈轉向多元化,不要只是專注在一個地區生產。為尋求像新加坡這樣的穩定商業環境,公司也願意付出較高成本。」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最近吸引的外國投資包括:美國跨國醫療科技公司碧迪(Becton Dickinson)將投資近1億3000萬美元(約1億7800萬新元)擴充在新加坡的亞太區總部;日本鹿島房地產發展公司(Kajima Development)投資近1億元打造鹿島全球中心,作為集團亞太總部。
新加坡經發局現在吸引的外國投資側重於占有核心或重要戰略位置,或是前沿技術研發。例如,寶潔(Procter & Gamble)和聯合利華(Unilever)在新加坡開發的,都是面向全球市場的重要產品。

然而,外國公司到新加坡投資,或促使更多外國人才前來,給本地人帶來就業競爭壓力。陳振聲對此表示理解,尤其是在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中,一些國人收入減少甚至失業,或者會將之歸咎於外國人才。但他指出,其實自冠病危機以來,新加坡持有就業准證(EP)的外國人已減少,顯示很多外國人也因疫情失去工作。「 新加坡國人的焦慮感受與外國人才數目無關。實際上,這是疲弱經濟造成的,令我們擔心工作和未來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