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常被形容為隱形疾病,患病初期一般沒什麼症狀,但隨著病情發展,易引發骨折,甚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由此可見,此疾病不容忽視。《活得好》請骨科專科醫生談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素和防治方法。
百匯東岸醫院骨科醫生Hitendra K Doshi說,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骼失去骨量和骨質。
他進一步解析,當骨骼組織流失的速度快於產生的速度時,就會引致上述狀況;骨骼會變得更脆弱,容易骨折,其中髖部、脊柱和腕部的骨骼特別容易骨折。
此外,當病情到了晚期,患者或會出現駝背、變矮、背痛,尤其在下背部疼痛等症狀。

骨質疏鬆會造成骨骼彎曲、駝背,患者也易骨折。(檔案照) 風險因素:
女性:患病風險比男性高一倍。在更年期後的5至7年內,可能多達20%骨質流失。
女性更年期提前(45歲前)。
年齡:一般來說,骨量在我們20多歲時達到峰值,然後開始下降。
有家族史(家族有人患骨質疏鬆)
維生素D和鈣攝入不足。
體重過輕。
患有某些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和甲狀腺疾病。
服用某些藥物,如甲狀腺藥物和皮質類固醇(通常用於治療哮喘和關節炎等疾病)
骨質疏鬆症是可治療的;醫生可開藥,如雙膦酸鹽(bisphosphonates)、鈣和維生素D補充劑,以幫助增加骨密度。
重要的是要做適當運動,以使骨骼更堅固,並保持健康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攝取過多咖啡因和鈉,因為會導致骨質流失和/或影響骨骼形成。
記者:莊秀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