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來不及食用且即將過期的食物不用扔掉,可以「存」入「食物銀行」,由「食物銀行」提供給需要它們的人。而為了確保國家食品安全,新加坡政府去年推出「30·30」願景,計劃用10年時間逐步提高本國食品產量,減少食品進口依賴。
「食物銀行」是新加坡一家慈善機構。該機構從食品生產商那裡收集保質期至少為一周的食物,或者包裝有誤、稍有破損但仍能安全食用的食物,或者民眾提供的未開封的和保質期至少為四周的食物,通過再循環的方式,捐贈給私人和公眾救助機構,盤活這些可能被廢棄的食物,避免浪費。
有意捐贈者可以將食物送到「食物銀行」的倉庫,也可以將食物放進「食物銀行」在部分商場、學校、公寓和寫字樓等地設置的80多個收集箱內。「食物銀行」工作人員會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和食用安全檢查,然後將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士。
從國家層面看,食品安全在新加坡是個突出問題。新加坡國土面積約720平方公里,目前用不到1%的土地出產約10%國人所需的食品,其餘約90%從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2019年初,新加坡政府宣布「30·30」願景,即到2030年確保新加坡本地出產的農產品能夠滿足本國30%的需求。
新冠疫情暴發後,一些糧食生產國因擔心自身食品保障而主張限制出口,導致米麵等必需品價格上漲。新加坡政府意識到降低對進口食品依賴的緊迫性。今年4月,政府成立專門工作小組並提供津貼,希望在接下來的6至24個月內提升本地雞蛋、蔬菜和可食用魚產量。
記者在新加坡菜場、超市購物,很少見到本地出產的食品,肉禽蛋和蔬果多數是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再加上運輸和儲藏成本,價格大都不菲。
不久前,新加坡國家公園局推出了「食用園藝計劃」,希望公眾一方面居家種菜放鬆身心,同時也更加愛惜食物、減少浪費。家住新加坡中峇魯一所公寓的高女士告訴記者,她收到了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免費派發的空心菜和番茄種子及一同寄來的栽種指南。
栽種指南上寫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國九成以上的食品依賴外國進口,因此容易受到食品供應鏈中斷影響。新加坡的『30·30』願景,寄望在2030年能滿足國人30%的原產食品需求。為達成這項目標,希望您即刻開始種植自己的蔬果。」
新加坡部分機構則持續推動「空盤零剩食運動」,不僅在小學進行相關教育,也在堪稱新加坡「國民食堂」的小販中心推廣這一運動,號召大家愛惜糧食不剩飯。政府建議居民購買食材前先列出清單,按照清單購買,烹調時可發揮創意,充分利用剩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