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幫助學生降低對失敗的恐懼方面,還能做得更好。她說年輕一代如果無法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就不能順應變化調整心態,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2019年底公布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績顯示,超過七成的新加坡學生對失敗有顯著的擔憂。
新加坡國會議員林珊珊提出休會動議時就如何幫助學生降低對失敗的恐懼提出一些建議,包括希望當局考慮讓考生能私下查看會考成績,免去在學校領成績單時,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倍感壓力。

林珊珊說:「當我們害怕失敗時,就傾向於比較保守做法,不願意做新的嘗試,開拓新領域。對失敗的恐懼將遏制個人發展,創意和創新,這些對我國年輕一代來說都是重要資本,幫助他們應對充滿希望但也具挑戰性的未來。」
教育部高級政務次長費紹爾副教授也表示,教育部將同家長和教師攜手培育下一代,確保他們具備韌性,並做好準備應對未來挑戰。
怕輸-教育支出高達11億新幣
國內大大小小的補習班隨處可見,我想大多數孩子都有補習的經歷。那麼在新加坡呢?其實這裡的中小學生和我們一樣,補習課、提高班樣樣不缺。
新加坡的人是出了名的怕輸,為了孩子不輸在線上,各種各樣補習班也就見怪不怪了。
曾經有一項關於新加坡家庭支出的調查,教育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
新加坡家庭花在補習班的費用有11億新幣。
120萬家庭的孩子需要去補習中心學習,這個數字占新加坡家庭數量的90%。
新加坡介於13-19歲的孩子中,85%小孩每周要課外補習4小時以上。

如此重壓下的新加坡小孩,由於長期用眼,近視率高達80%。另外,新加坡76%的學生應考時會感到焦慮,高於平均的55%。
放眼全球,中國孩子的補習率為93%位列第一,而新加坡也有82%的家長為孩子補習,全球第6。
家長怎麼說
根據新加坡媒體展開的調查顯示,新加坡52%的中小學生有補習。超過七成學生補習的科目是數學。
調查也發現,小一到小三學生當中,約三成補習至少兩個科目。而一戶家庭平均每月在每一名孩子身上花360多新幣的補習費。
受訪的家長表示:
比我想像中來得低,我覺得是70%的小朋友都會去上補習班。以前我是沒有去補習的,所以我的小孩我不覺得需要去補習,而不需要為了跟風而去跟風。
另一位表示:
我的小女兒,這邊補、那邊補,補到她的孩子自己的壓力太大了。
新加坡受訪校長認為,大部分學生其實不需要補習,但許多家長可能因為沒時間陪孩子溫習,所以在能力範圍內幫孩子找補習的老師,但這反而給這些學生多一層負擔。
由於孩子學習的時間過長,這就導致新加坡大約有80%20歲以下人群患有近視,新加坡7歲孩子中有10%患有近視,到12歲時這個數據上升到60%。

壓力-孩子們的焦慮來自哪裡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與遇到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孩子明明有心事,但是卻不會和自己分享。特別是對於承受了很大的學習壓力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會把事情埋在心裡。
壓力源也有可能不全在學習方面
學習上的重擔通常是孩子的壓力源,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壓力源,有些時候,來自同學和家人的壓力也有可能會成為壓力源。
這也就需要父母具備更加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辨別能力,並且儘可能多的了解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生活是怎樣的。

對於與學校有關的問題,父母要多和老師聯繫,他們可以提供更多關於孩子在社交場合或小組工作中的表現的信息。特別是與學校朋友的關係,而與學校朋友之間的不愉快也有可能成為孩子的壓力。
對於學校以外的壓力,通常是來自父母,他們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施加超過孩子能夠承受的壓力,這就需要父母時刻去反思自己的言行,看是否有一些不恰當的地方。
無意間成為了「直升機父母」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將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稱為 「直升機父母」——— 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父母不能夠成為「直升機父母」,也就是過度保護孩子那一類父母。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父母過度介入教養方式,長久下來弊多於利,「直升機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成為所謂的順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經常聚焦事物不好的那一面。
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Ryan Hong尤其強調:
父母的要求過高,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經常自我苛責,常為小錯耿耿於懷,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學會放手並不容易,因為很多父母都擔心失敗會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情緒。但是,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足夠的機會來制定解決方案,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建立自信心,那麼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在學業上的壓力,有時候並不一定需要父母去幫助孩子解決,而是 應該適當支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處理壓力,學會克服失敗。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有益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的。
在解決孩子的壓力這個問題上,有時候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溝通和理解。當孩子們到了青少年時,必須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和隱私。父母必須接受並理解他們不一定要了解他們孩子的一切,同時繼續表現出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不過就算是專門研究心理方面的專家,也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那麼這裡有一些來自新加坡的建議,或許對父母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有一些幫助。

平衡-追求優質的同時解壓
說到優質教育,許多家長第一個念頭可能是進入學校特設的資優班進行學習。
對此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IE)的Irena Kit博士也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幫助父母減少他們對孩子施加的壓力,這裡小新君加以整理與各位分享:
追求主動探索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感到無聊,也很容易遇到挫折澆熄他們學習的熱情。新加坡父母平常在陪孩子學習、進行家庭活動的同時,更多觀察學習的過程、方式,而非學習的結果。
為孩子規劃了個人的學習計劃,沒有無止境的習題,而是用有趣的方式挑戰各式各樣的題目,保持學習的興趣。

如果覺得很簡單,就再往前進一些,直到找到感興趣的目標,並且能夠持續主動探索的程度為止。
建立孩子的信心很重要,學齡前的教育是孩子學習的基礎,我們希望孩子不只是聰明,還能夠有韌性。
活用知識比懂得多少重要
當今世代,有一件事再確定不過,未來你知道多少並不是重點,Google什麼都知道。
你需要倚靠的是你如何利用你的知識。
1970年代後,新加坡的經濟快速轉型,人們的工作也由低薪、勞力密集的藍領階級轉向高科技白領階級。
隨著經濟發展的腳步,教育方法也必須有所轉變。在新加坡進行教育改革時,他們想著這些孩子未來會需要什麼樣的技能目標轉為打造世界級的教育水準:
從傳統背誦式填鴨
轉向鼓勵每個孩子發揮創意
新加坡父母選擇的教育方式更關注未來,如何應用所學、發揮創意遠比很會考試、取得好成績來的重要。
避免比較
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不僅會給整個家庭帶來更多壓力,也不實用。
不要受到其他父母或孩子表現的壓力或影響,父母無法控制其他人的表現,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支持你的孩子。
這種方法適用於「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現象上,別人家的小孩或許是真的優秀,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和自己家小孩的教育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而為了擺脫這種比較,家長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努力上,這樣家長也就能更加了解孩子的辛勤與進步。
承認努力,慶祝成功
很多父母都對分數有著異常嚴格的要求,任何低於A的等級都被視為失敗。這是因為不切實際的期望,任何低於完美分數的東西都是不受歡迎的或差的。

即使父母不傳達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孩子們也可以接受父母的負面情緒,這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不僅感到難過,而且還因為使父母失望而感到內疚。
但這是不對,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他們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家長們不應該忽視這些努力,而應該承認這些並鼓勵他們。
題外話:根據孩子的需求選擇學校!
在很多的亞洲社會裡,父母都是強勢的,掌控著孩子生活的存在,在學習上,還會不顧孩子意願和能力。然而,家長們一廂情願的選擇或許並不適合孩子。還很有可能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因此,家長應該學會和孩子溝通交流,依據孩子的自身需求以及興趣來幫助孩子選擇學校,而不是自己手握主導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