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年頭,在戶外擤個鼻涕也會引來異樣目光。(海峽時報示意圖)
作者 劉智澎
還記得冠病疫情期間,紅螞蟻即使戴著口罩,也不敢在巴士或地鐵上打噴嚏,深怕會引來異樣目光。
在辦公室也是一樣,每當鼻子不聽使喚,引來同事關懷的眼神,紅螞蟻都會急忙澄清:只是鼻子敏感。
其實,像紅螞蟻這樣每天早晚飽受鼻子折騰的新加坡人還真不少。
衛生部數據顯示,每10名新加坡人就有一人患上過敏性鼻炎。
年齡介於4歲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更有一半受過敏性鼻炎困擾。
無所不在的塵蟎
當鼻子察覺到「外來侵入物」的威脅,就會打噴嚏或分泌過量的鼻涕,把侵入物排出鼻腔。
但有時候,鼻子也會把相對無害的侵入物視為敵人,作出同樣激烈的反應。
這就是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而這些侵入物主要是環境過敏原,包括塵蟎、黴菌、花粉和寵物毛髮。
這也沒辦法,誰叫新加坡氣候炎熱潮濕,有利於塵蟎常年滋生,並隱藏在家中各個角落,尤其是床褥、枕頭、地毯和沙發。

塵蟎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一根頭髮比一隻塵蟎大300倍。(海峽時報)
非過敏性鼻炎,則是由非特定的刺激物引起,例如某種氣味、污染或氣溫變化。
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頭頸部專科)顧問醫生張偉洋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患者需要有耐心接受長期治療,因為治療過敏性鼻炎是沒有特效藥的。
「不過,多數患者年齡漸長後,過敏性鼻炎就會不藥而愈。」
冠病檢測白做了 如果除了鼻塞,還失去嗅覺,並感到臉部疼痛受壓,那就是鼻竇炎(rhinosinusitis)。
壞消息是,鼻竇炎不會隨年齡漸長而好轉,嚴重者甚至需要動手術。
在一些情況下,鼻竇內可能積滿膿液,導致臉部疼痛受壓。
當膿液溢出鼻腔,就會發出難聞的腥臭味;向後流進喉嚨,則會引起咳嗽和喉嚨痛。
這些症狀聽起來是不是與冠病非常相似?
也難怪鼻竇炎患者經常被誤以為確診冠病,白白做了好幾次的冠病檢測!

(健康醫療網製圖)
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就會被歸類為慢性鼻竇炎。
如果鼻竇嚴重發炎,形成息肉(polyps)腫脹,還可能會阻塞鼻腔。
張偉洋解釋,不長息肉的鼻竇炎,往往是因為鼻竇結構有問題,鼻子無法自行清理分泌物。這類鼻竇炎患者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就有可能治癒。
長息肉的慢性鼻竇炎,除了要動手術切除息肉,還要長期服藥和噴藥。

(健康醫療網製圖)
動手術未必一勞永逸
在新加坡,導致鼻塞的三大病因是: 病毒感染、過敏性鼻炎、鼻竇炎。
但後兩者的症狀那麼相似,要怎麼分辨?
看鼻涕就知道了。
過敏性鼻炎:鼻涕偏水狀,透明無色,沒有異味。
鼻竇炎:鼻涕濃稠,多為黃色或綠色,帶有腥臭味。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耳鼻喉科部門(頭頸腫瘤外科)顧問醫生許馨妮為亞洲新聞台撰寫文章時提到,如果近期剛開始出現輕微的鼻塞症狀,可先自行嘗試簡單的非處方療法:
1. 鹽水噴鼻劑(saline nasal spray):把凈化過的鹽水注入鼻腔,有助於排出濃稠的鼻涕和有害物質。
2. 減充血噴鼻劑(nasal decongestant spray):可快速緩解不適,但效果不持久。若重複使用,鼻腔只會越來越阻塞,因此不宜使用超過五天。
3. 抗組胺藥(antihistamines):對治療打噴嚏和流鼻涕有效,但可能不適用於鼻塞或鼻涕濃稠的患者,因為這類藥物會使鼻涕變得更加濃稠。
張偉洋指出,要是患者完成藥物治療後,症狀仍不見舒緩,醫生才會通過電腦斷層掃描,評估是否需要動手術。
「手術可能讓一些慢性鼻竇炎患者不必長期依賴藥物,但對其他患者來說,手術無法治癒慢性鼻竇炎。這些患者必須繼續長期使用噴鼻劑和鼻腔沖洗術,才能控制病情。」
許馨妮也警告,如果出現以下的「非典型」症狀,更不可掉以輕心:
只有一側鼻腔阻塞
鼻涕帶血
持續疼痛
視力模糊
眼睛腫脹
這些有可能是鼻竇炎併發症,甚至是腫瘤生長的警訊。
「最好還是請耳鼻喉科專家,用鼻內窺鏡(nasoendoscopy)檢查鼻腔和喉嚨。」

鼻內窺鏡檢查。(海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