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2017年 食品平均價格增加至少一成

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新傳媒新聞》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今年10月和11月走遍全島26個市鎮,收集超過2400多個攤位的雞飯、雜菜飯、咖啡烏和冰美祿的價格,發現這些食品的平均價格同2017年相比都增加至少一成。
《新傳媒新聞》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聯合調查發現,同2017年相比,食物平均價格增加約一到兩成。其中增幅最多的是雞飯,今年的平均價格是3.80元,同2017年的3.09元相比,增加了23%。
一盤兩菜一肉的雜菜飯也從2017年的3.09元增加到3.44元,增幅為11%。咖啡烏的價格同五年前相比增加17%。2017年只需要0.93元,而今年的平均售價是1.09元。喝冰美祿,五年前只需1.50元,現在貴了超過兩成,要1.81元才能買到。
南大南洋商學院銀行與金融系助理教授茹弘博士說:「我們經歷了三年的冠病疫情全球來講,很多的供應鏈從上游到下游的供應鏈都是中斷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說就直接導致很多商品的供給下降了。供給下降了,需求還在那邊,價格自然會上升。」
食材成本上升就會推高食物價格。根據過去五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食材價格都普遍上漲,幅度比熟食價格漲幅還來得高。受氣候變化影響,蔬菜平均預估價格截至今年10月上漲近16%。包括豬肉、羊肉、牛肉在內的肉類價格,目前每公斤約16.60元。過去五年上漲了約兩成。
而雞肉價格受到馬來西亞今年5月禁止出口活雞的影響,本地雞肉類價格同五年前相比增加23%,從每公斤約7.3元上漲到9元。雞蛋價格也上漲不少,同2017年相比激增44%。食用油價格同五年前相比,增加了18%,每兩公斤平均預估價格為7元。近期食材成本上漲,不少攤販感嘆生意難做。
這名公眾表示:「那個雞肉重量應該是5元多一公斤6元這樣,以前是4元多。」
受訪學者表示,攤販可考慮集體採購食材,以減低成本。另外,租金和水電費的上漲也雪上加霜。
茹弘博士補充:「食品價格上漲基本上是維持在8%到7%左右。但是如果我們看能源價格,跟去年相比已經上漲了20%多。」
儘管如此,為保住顧客一些攤販表示寧願少賺也儘量不起價。但也有攤販透露如果局勢不見好轉,將醞釀起價。
這名公眾表示:「看過了年如果大家都起,我們也需要起。」
另一名公眾說:「每一樣的成本一定增加的我們也是跟著水漲船高。」
學者表示全球的供應鏈目前正在緩慢恢復,各國政府也在積極對抗通脹,預計通脹率明年有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