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共服務當搖錢樹 新加坡政府醫院和中介合作醫療旅遊
醫療旅遊在近年來成為趨勢。根據新加坡旅遊局數據,在2012年新加坡醫療旅遊收益達到11億新元,2015年達到9億9400元。
澳洲投資市場報告服務機構Urbis 預測,新加坡醫療旅遊每年增長8.3%,預計在今年可達17億1000萬元收入。
新加坡早在2003年,就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新加坡旅遊局和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共同發起「新加坡國際醫療」計劃,旨在把新加坡發展成亞洲主要醫療中心。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作用是促進投資和增強新加坡醫療產業的能力;新加坡旅遊局的作用主要是市場推銷,負責調查並加強外國病人的接送服務及開拓海外病人治療安排的相關渠道。
新加坡政府看準醫療旅遊能帶來可觀收入,加之新加坡的醫療服務首屈一指,確實更有優勢發展此領域。
許文遠接手衛生部後,有意把新加坡打造成」東方的梅奧診所「,提供成本不過度高昂的優質醫療服務。
他希望公立醫院針對普通群眾,而私立醫院則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提升本國的名聲。

但是《海峽時報星期刊》9月30日的封面獨家報道說,有好幾家政府醫院支付佣金給外國中介,讓他們免費介紹有錢的外國病人前來新加坡醫病。中介的佣金高達病人醫院開銷(醫生問診費除外)的8%,如果病人醫病的總費用是50萬元,中介就能獲得4萬元。
而且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與樟宜綜合醫院,都與第三方中介有這類合作。

根據國大醫院的合約,中介只有等病人付錢給醫院後,才能獲得中介費。中介的工作包括為潛在病人提供所需信息,然後再為他們提供「最合適的建議」;幫助病人排期看專科醫生等。
衛生部說,已經下令所有公立醫院停止這種做法。
管理中央醫院和樟宜綜合醫院的新加坡保健集團以及國大醫院都表示,將在下個月底前結束這類中介服務,但也都不願透露這種支付中介費的做法已持續了多久。

衛生部表示公共醫療機構的首要職責是應付新加坡人的醫療需求。公立醫院是納稅人的錢供養的,這麼做除了「不道德」,是否還有遊走灰色地帶甚至違反法律之嫌?
假如是私人醫院這麼做,相信人們也不會太過介意,畢竟他們的根本目的是賺錢。
新加坡本地病患要在公立醫院等候就醫,有的還要等超過24小時,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錢或沒錢,也能影響你有在公立醫院就醫要等多久?
如果病床有限、人手不足,為何不是增加公立醫院接納本地病患的容量,反之還招攬外國病患,

政府把醫療市場化考慮欠當,似乎本末倒置,理應優先改善國人的就醫服務,反倒把醫療資源提供給付得起更多錢的外國病患。這可能與醫院悄悄服務外國有錢人有關。
但是健康關乎人命,是否連貧富不均也要蔓延到醫療服務上,有錢的優先處理,但是低收入的人卻只有排隊慢慢等的份?
這真的是把公共服務當做了搖錢樹,如何對得起納稅人呢?
相關的負責人是應該給大家一個清楚的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