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7日訊)小時候被罵了句「你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青年開始相信說話「罪不可赦」,整整8年在學校一句話都不說,就連咳嗽和噴嚏都不敢出聲。
根據《海峽時報星期刊》,現年24歲的黃欽衛原本是個頑皮多話的孩子,卻從小三至中四長達8年,在學校一句話都不說。

黃欽衛(前排中)的家人在他患病期間,給予莫大支持。(《海峽時報星期刊》)
原來,他小二時因為在課堂上說太多話而被老師責罵和懲罰,不僅在課室外罰站,還被老師丟課本及打後腦勺。
當時8歲的他因此以為說話「罪不可赦」,不說話才是好學生,所以小三開學第一天,他下定決心不再說話。
但這個刻意行為慢慢變得不受控,他後來發現自己就連被同學欺負或排擠時也無法出聲,甚至崩潰時還會忍不住用頭撞牆和桌子。
父母在他9歲時將他帶往心理衛生局檢查,這才診斷出患上「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即一種在某種情況下或與某些人無法說話的焦慮症。
回憶起這段經歷,黃欽衛透露,其焦慮甚至曾嚴重到他連咳嗽、打噴嚏、擤鼻涕都不敢,深怕自己發出聲音,會引來別人注目,搭乘公共運輸與他人眼神交流時也會倍感壓力。
「別人經常誤以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是選擇不要說話,患病前,病患確實有說話與否的選擇權,但病情一旦惡化,就再也毫無選擇了。」

黃欽衛2年前將個人經歷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他如何擺脫選擇性緘默症。(《海峽時報星期刊》)
所幸黃欽衛如今已恢復說法能力,2年前也寫了一本書《沉默不是金》,分享生活歷程。
他本月12日也將在黃廷芳綜合醫院,與年輕病患和看顧者分享經歷,同時設立選擇性緘默症支援小組,至今已有5名兒童報名參加。
選擇性緘默症案例增加
心理衛生學院兒童指導門診接獲的選擇性緘默症案例,在2年內增加15宗,專家說,這類病症通常在童年時發生。
數據顯示,2013年只有13宗選擇性緘默症的新案例,2015年和2016年則增至28宗,去年則回跌至24宗。
心理衛生學院兒童指導門診的病患都介於6歲至18歲,受訪心理學家說,此病症通常於童年時期開始,在小學低年級或學前教育時期被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