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月學校假期即將到來前,發生了新航SQ321航班遇亂流事故,會不會讓準備坐飛機出國旅遊的你「心驚驚」?
看看紅螞蟻為你整理的關於「氣流」的五大答疑,或許能讓你安心一些。
新航SQ321航班在5月21日從英國倫敦飛往新加坡途中,遇極端氣流嚴重顛簸不得不緊急迫降於泰國曼谷機場。機上211名乘客和18名機組人員中,一人疑因心臟病發作不幸逝世,另100多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勢。
傷者中有22人脊髓受傷,6人腦部受傷,13人骨骼損傷。有部分傷者癱瘓,不過沒有進一步回應他們是否會永久性癱瘓。
有專家認為,出事的新航客機相信在飛行途中遇上晴空亂流(clear-air turbulence),使得飛機突然急速上升與下降。不過,目前判斷事發原因仍為時過早。
導致不穩定氣流或強烈氣流的可能原因包括高空中的大氣急流(Jet streams)、空氣溫度的突然變化、地形不規則造成的風向變化,以及暴風雨中的風勢。
根據物理學原理,強烈氣流中的風速風向變化會影響機翼升力,造成飛機飛行高度的改變。而晴空亂流則是大氣中空氣密度低或者出現下降氣流的局部區域,它可能導致飛機飛行高度突然出現變化。

SQ321飛機緊急迫降後,醫護人員用擔架將受傷乘客抬上救護車送院。(路透社)1、飛機遇上氣流導致嚴重事故的幾率有多高,有多危險?
美國聯邦航空局統計顯示,2009年至2018年間,約三分之一的航空事故因氣流顛簸而導致,大部分都造成一人或多人重傷,但飛機鮮少出現損壞。
傷勢包括撕裂傷、骨折、頭部受傷和失去知覺,主要是由於乘客沒有系安全帶。
根據美國聯邦航空局的記錄,從2009年到2022年,在美國註冊的飛機上有34名乘客和129名機組人員因氣流顛簸而嚴重受傷。
擁有30年飛行經驗的國泰航空機師Paul Weatherilt告訴《南華早報》,一般每年只會出現一起由氣流顛簸導致的嚴重事故,而且都與機師難以預知或躲避的晴空亂流有關。
晴空亂流非常罕見,絕大部分機師和空姐在整個飛行生涯中很可能都不會遇上一次。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飛行與技術運營總監Stuart Fox說,上一次有大型航空公司報告發生晴空亂流相關死亡事故是在1997年,至此發生致命事故的只有小型飛機,包括去年的一架私人飛機。
2、哪些航線最有可能遇到強氣流?
出事客機是在緬甸的伊洛瓦底盆地上空3萬7000英尺處,遇到「突如其來的極端氣流」。
亞太航空安全中心收集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至2023年,亞太區域共有38起客機航班遇上氣流並造成機上人員嚴重受傷的事故,但沒有人身亡。
那,是不是不要乘搭上述航線就能避免遇到氣流顛簸?
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大氣科學教授Paul Williams博士在202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從1979年到2020年,北大西洋上空出現嚴重的晴空亂流增加了50%以上。
雖然北大西洋的增幅最大,但美國、歐洲、中東和南大西洋的其他繁忙航線也出現了明顯的氣流發生率上升。
研究人員發現,一般來說,海洋上空出現中度或更嚴重的晴空亂流的可能性,要大於大陸上空,而在大氣急流所在的中緯度地區,這種可能性更大。在赤道的海洋上也明顯出現了中等或更強的晴空亂流。
彭博社引用turbli網站資料庫,從智利聖地亞哥(Santiago)飛往玻利維亞聖克魯斯(Santa Cruz)是所有航線里氣流顛簸最嚴重的,而從東京起飛的三條航線,則在最顛簸長途航班榜上稱霸。

2023年全球氣流顛簸最嚴重的航線。湍流強度以渦流耗散率(EDR)為單位,高耗散意味著湍流也以高速率產生。(彭博社)
亂流由不同速度的氣團相遇造成。turbli網站說,這通常發生在噴射氣流帶邊緣、山嶽上空和某些積雨雲風暴里。
例如,在聖地亞哥飛往聖克魯斯的航線上,從太平洋吹向大西洋的風幾乎垂直於安地斯山脈,從而產生了亂流。赤道也因為有強烈的上升氣流和雷暴活動而成為出名的亂流區。日本則因多山和環海,常有亂流。
Turbli網站利用英國和美國官方氣象機構提供的數據,分析15萬條航線而得出上述排名。
未來,飛機還可能更頻繁遇上更嚴重氣流。
亞太航空安全中心主任Mitchell Fox說,學術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導致接下來幾年強氣流在晴空的發生率增加150%。
專門研究氣象與風暴的國立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學科教育學部助理教授王靖宇也說,科學家通過長期觀測和數值模擬發現,極端氣象事件的頻率正在增加。
現有航線是在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完成規劃的,航空公司和航空管制機構有必要開始考慮,在全球持續變暖的情況下重新調整航線。
天氣變幻莫測,氣流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出現,但極端嚴重的不多,時刻系好安全帶准沒錯。
3、如何在強氣流中自保?

系好安全帶標誌亮起。(MileLion)
無論是航空專家、學者、還是資深從業人員的自保建議都是——時刻系好安全帶,即便是安全帶指示燈沒亮起時。
國泰航空機師Paul Weatherilt強調,只要坐在座位上,就應該系好安全帶。
「即便是很松地綁著安全帶,也比不系更安全。意外隨時可能發生,綁得松的安全帶至少可以保障你不會受重傷。」
如果乘客未繫上安全帶,就可能被拋向空中受傷,甚至在下墜時傷及其他人員。因而,空服人員相對更容易在這類事故中受傷。

在出事SQ321航班上受傷的空服人員。(網際網路)
發生嚴重顛簸時,繫上安全帶的乘客只會被小幅顛起,而未系安全帶的乘客則會被高高拋起,撞到飛機艙頂,甚至在空中翻滾。
不過,乘坐這趟遇上亂流的SQ321航班的乘客家屬告訴媒體,他們的三個親友即使繫上安全帶也還是受傷了,一位需要動手術,要在脖子上安裝兩根螺絲。
前空姐韓慧慈(38歲)告訴《新明日報》,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應將身體儘量貼近座位,並將頭部靠近膝蓋,以減少頸部和頭部受傷的風險。保持低姿勢也可以減少受到晃動的影響。
若是有需要離開座位如起身上洗手間,乘客都應該儘可能抓住周圍任何把手或乘客椅背等,尤其是嚴重氣流忽然來襲導致飛機搖晃。
「如果只是抓住把手,遇到嚴重氣流還是會有受傷危險。這時乘客應該立刻蹲下身來,或是旁邊有任何座位就先坐好並繫上安全帶。」
韓慧慈強調,空服員要求乘客將隨身攜帶物品放在座位下方或是行李艙必有其道理,因為這可避免物品在飛機大幅度顛簸時移動掉落。
4、機艙的不同區域氣流顛簸的承受度有別?

新航的波音777-300型號飛機的座位圖。(網際網路)
許多旅行專家、飛行員和機組人員一致認為,強氣流中的最佳座位通常在機翼上方或飛機靠前位置。
機翼上方的區域被認為是飛機最穩定的部分之一,因為它更接近整架飛機的重心。
機艙前部座位也會讓飛行旅途更平穩舒適,噪音更小。機艙後部,尤其靠近尾翼更可能在氣流中上下搖擺。
那麼,選位置的時候就應該避免選機尾?不一定。
2000年10月31日,新航SQ006客機在台灣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現為桃園國際機場)起飛時失事撞毀,83人喪命。
空難死亡的旅客大多是乘坐在中段的商務艙乘客,主要是商務艙靠近飛機翼,而飛機翼附近是飛機油箱所在,所以飛機墜地時,油箱起火助燃,乘客在起飛時幾乎都綁著安全帶,來不及逃生。
5、事故後,新航客艙服務作出了什麼調整?
飛行里數網站MileLion創辦人黃宣明今早貼文指出,昨日他搭乘新加坡航空SQ335航班從巴黎飛往新加坡時,被告知他乘坐的新航客艙的標準作業程序有所調整。
首先是,每當安全帶標誌亮起時,整個客艙廣播都會發出通知,要求機組人員就座,並告知乘客客艙服務將暫時停止。
據黃宣明觀察,在12.5個小時長途飛行中,該情況發生了約三至四次左右。
「如果在以前的話,他們只會暫停熱飲服務,但會繼續其他活動,除非機組飛行人員認為顛簸情況嚴重,才會要求空服員就座。」
黃宣明也說,另外一個改變是,空服員也利用廣播系統通知所有乘客,第二次用餐時間有所調整,即在降落前的6小時供應的,而不是以往的兩個半小時以前。
原因是,越接近新加坡時,天氣可能更難以預測。由於新規定要求機組人員在安全帶指示燈亮起時就座,若頻頻要中斷餐飲服務,可能會沒有足夠時間來完成這項服務。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讓蟻粉們知道,還是可以放心坐飛機去旅遊的。因為極端氣流非常罕見,幾乎百年難得一遇,全程系好安全帶就可以避免嚴重受傷,將危險係數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