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帶人去探索新加坡的生態,去魔鬼島看珊瑚和海葵,到烏敏島感受新加坡的雨林生態和鄉村生活,到自然公園裡徒步,看花看鳥。


魔鬼島的潮間帶能看見不少海洋生物。
在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要遇見野生動物實在太容易



烏敏島生態和野外求生之旅。
因此不少國際媒體包括BBC等都經常來新加坡拍攝紀錄片,城市交通便利,基礎設施也十分完善,加上地方小,要看見野生動物的幾率其實比很多地方要高。


偶爾在小販中心裡能遇見野雞和犀鳥等
今年11月舉辦的新加坡作家節,我依舊在負責中文節目的策劃,就設計了不少好玩的路線,讓作家帶領大家去看看新加坡豐富的自然生態。
那天到射靶場自然公園就看見了貓猴,寫了一篇短文。

這是我個人蠻喜歡的射靶場自然公園
那雙眼睛令人難忘,圓鼓鼓的明亮清澈里閃著紅光。黑夜給了它一雙具有極好夜視能力的眼睛,在綽綽樹影中尋找一條飛翔的路。
我在新加坡射靶場自然公園裡一條熱鬧的小徑上,看見一隻馬來貓猴媽媽,懷抱著小小貓猴,緊緊抓住樹幹。

它身上的毛髮,棕中帶綠,幾乎和樹幹融為一體。身邊的小孩,似乎比大人更理解它。「那是馬來貓猴,它的皮膚膜十分神奇,折成袋狀後,可以用來運載寶寶,展開後也能滑翔。貓猴是東南亞的原生種,樹棲的夜間動物,喜歡獨自行動,經常攀附在樹幹上,愛吃葉子、花卉和果實。」小孩用頗為專業的術語說。
他的父母專心的聽著小孩的講解,他繼續解釋說:這是Malayan Colugo,也稱為Flying Lemur。後者的命名並不正確,因為它不會飛,而是滑翔。它也不是Lemur,稱為Colugo更準確。

小孩,天生對身邊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的雙眸,正如叢林裡的那一雙眼,明亮清澈,看什麼都是新奇和重要的,腦子裡裝滿了大人看起來無用的知識。
知道這些有用嗎?記得小時候讀閒書,父母師長總會警告,不要花時間讀有的沒有的,學生讀課本才被當成是正經事。要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十分容易,但要讓他們保持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不被現實社會的功利性所剝奪,就需要費點心力了。
一直很喜歡一本小書《無用知識的有用性》(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寫於1939年的長文無論何時閱讀都具有啟發性。作者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創辦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也是博雅教育的先驅。

我們習慣把某項偉大發明歸功給某個人,但這些發明往往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建立在前人前仆後繼失敗後的結果。
對事物的好奇,讓他想看看山背後的未知風景,抱著就算山背後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的精神繼續探索,走到山窮水盡,才讓接棒的人,帶領大家到柳暗花明。(我手上還有一本《無用知識的有用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我購買,10新幣包郵,僅限新加坡讀者)

在烏節路遇見的水獺
「好奇心可能會帶來一些有用的東西,也可能不會,這可能是現代思維的突出特點。它並不新鮮。它可以追溯到伽利略、培根和牛頓,而且必須是不受限的。學術機構應當致力於好奇心的培養,它們越少被眼前的即時應用所左右,就越有可能為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


離開貓猴後,我期待下一次的相遇。希望有那麼一天,我能看見它以有力的跳躍將自己發射到空中,展開那由下巴到身體至尾巴的巨大薄膜,像風吹紙片一樣,完成一次完美的滑翔。
